2025年小米汽车配件供应商

2025-05-06 14:08:54  阅读 14 次 评论 0 条

根据公开信息和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已形成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电子元件、内饰等核心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以下是主要配件供应商及技术合作方向的详细分析:

一、电池与动力系统


  1. 宁德时代

    • 角色:三元锂电池核心供应商,为小米 SU7 Max/Pro 及 YU7 高性能车型提供 101kWh 电池包,支持 800V 高压快充技术,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km。
    • 技术亮点:神行电池采用 CTP 3.0 技术,能量密度达 255Wh/kg,适配小米 SU7 Ultra 的赛道级性能需求。

  2. 比亚迪弗迪电池

    • 角色: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覆盖 SU7 标准版及 YU7 入门车型,电池包能量密度 160Wh/kg,成本较三元锂低 15%-20%。
    • 产能布局:重庆弗迪工厂为小米专属产线,2025 年产能规划达 50GWh,满足 30 万辆整车需求。

  3. 中创新航

    • 角色:二线电池供应商,提供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用于 SU7 和 YU7 的中低配车型,主打性价比市场。


二、电机与电控系统


  1. 汇川技术

    • 角色:驱动电机核心供应商,联合研发 V6s(275kW)和 V8s(560kW)电机,其中 V8s 电机采用激光缠绕转子技术,转速达 27000rpm,适配 SU7 Ultra 的三电机驱动系统。
    • 产能:苏州工厂年产能 100 万台,2025 年计划扩建至 200 万台以满足小米需求。

  2. 联合汽车电子

    • 角色:供应 SU7 标准版的永磁同步电机(220kW),采用扁线油冷技术,适配 400V 平台,成本较竞品低 8%。

  3. 方正电机

    • 角色:提供 210kW 永磁同步电机,用于 SU7 后驱版,采用 800V 高压平台,2024 年交付量超 10 万台。


三、智能驾驶与车规芯片


  1. 禾赛科技

    • 角色:激光雷达供应商,AT128 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搭载于 SU7 Pro/Max 及 YU7 高阶智驾版,探测距离 300 米,点频 153 万 / 秒,支持城市 NOA 功能。

  2. 英伟达

    • 角色:Orin X 芯片供应商,算力 254TOPS,支持小米 SU7 的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2025 年计划升级至 Thor 芯片(2000TOPS)。

  3. 高通

    • 角色:骁龙 8295 芯片独家供应,支持小米澎湃 OS 座舱系统,集成 NPU 算力 30TOPS,实现多模态交互与 AR-HUD 功能。

  4. 辉羲智能

    • 角色:合作开发光至 R1 芯片,7nm 制程,算力 500TOPS,原生适配 Transformer 大模型,2025 年 Q3 量产上车,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驾驶。


四、电子与热管理系统


  1. 中微半导

    • 角色:车规级 MCU 供应商,提供车身控制模块(BCM)及电池管理系统(BMS)芯片,2025 年供货量预计 500 万颗,单车价值量 200 元。

  2. 思灵机器人

    • 角色:打造电子域控制器柔性组装线,配备 10 台 Diana7 力控机器人,单位小时产量(UPH)较行业均值提升 30%,支持小米汽车智能化生产。

  3. 奥特佳

    • 角色:热管理系统供应商,独家供应 SU7 的热泵空调,能效比 4.2,冬季续航提升 15%。


五、车身与底盘部件


  1. 拓普集团

    • 角色:底盘及空悬系统供应商,提供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减重 30%)及双腔空气悬架,适配 SU7 Ultra 的赛道级操控需求。

  2. 华域汽车

    • 角色:内饰及车灯供应商,供应 SU7 的 Nappa 真皮座椅及矩阵式 LED 大灯,采用 DLP 技术实现车道级投影。

  3. 模塑科技

    • 角色:保险杠及外饰件供应商,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为小米 SU7 提供注塑件,2025 年营收贡献占比预计达 15%。


六、全球化供应链布局


  1. 欧洲市场

    • 电池: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为小米欧洲车型供应三元锂电池,规避欧盟碳关税。
    • 智能驾驶:采埃孚(ZF)合作开发线控制动系统,适配欧洲严苛法规。

  2. 国产化替代

    • 芯片:中微半导、辉羲智能等本土企业在车规级 MCU、智驾芯片领域加速替代恩智浦、Mobileye。
    • 材料:贝特瑞硅碳负极材料用于小米快充电池,成本较传统石墨负极低 12%。


七、自研技术突破


  1. V8s 电机

    • 量产进展:2025 年 Q1 实现规模化生产,搭载于 SU7 Ultra,最大功率 1138kW,0-100km/h 加速 1.98 秒。
    • 技术亮点:采用碳化硅(SiC)电控模块,系统效率提升至 97%。

  2. 四电机驱动

    • 预研方向:前桥双电机(2×220kW)+ 后桥双 V8s 电机(2×560kW),综合功率 2054 马力,支持原地掉头、“太空步” 泊车等功能,计划 2026 年量产。


供应链风险与挑战


  1. 电池安全争议:2025 年 3 月 SU7 电池爆燃事故引发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责任纠纷,小米调整混装策略,SU7 Max/Pro 仅用宁德时代电池,标准版随机搭载弗迪或宁德电池。
  2. 芯片产能瓶颈:英伟达 Orin 芯片交付周期延长至 52 周,小米通过自研(辉羲智能)+ 多供应商(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分散风险。
  3. 地缘政治:欧盟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小米加速匈牙利工厂建设,2025 年欧洲本地化率目标提升至 40%。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供应链体系呈现 “核心部件双供、关键技术自研、全球化布局” 三大特征。电池领域形成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 “高低搭配”,电机依托汇川技术与自研 V8s 实现性能突破,智能驾驶通过禾赛激光雷达 + 英伟达 / 辉羲芯片构建全栈能力。同时,小米通过投资(辉羲智能、贝特瑞)与战略合作(思灵机器人)强化产业链话语权,为 2025 年 35 万台交付目标提供支撑。未来,随着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技术落地,小米有望在高端电动车市场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856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