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仍属于小米集团旗下,并非北汽集团的子公司或旗下品牌。以下是关键信息的梳理与分析:
一、小米汽车的独立运营与股权结构
- 全资子公司定位
小米汽车自 2021 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雷军,注册资本 100 亿元。其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技术研发等核心领域,完全由小米自主决策和运营。
- 2024 年 3 月,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在北京经开区正式揭幕,年产能规划达 30 万辆,二期项目于 2024 年 7 月启动,进一步强化了自主生产能力。
-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台,累计交付超 20 万台,且订单已排至 2025 年中旬,显示出其独立运营的强劲市场表现。
- 股权结构未涉及北汽
尽管小米与北汽在供应链、技术合作等领域有交集(如合资成立电池公司),但小米汽车的股权结构中并未出现北汽集团的直接或间接持股。例如:
- 2025 年 1 月,宁德时代、北汽、小米、京能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 “时代北汽(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小米仅持股 5%,且该公司聚焦电池生产,与小米汽车的整车业务无直接股权关联。
- 小米汽车的核心业务(如 SU7、YU7 等车型的研发、生产、销售)均由小米集团独立掌控,未纳入北汽的业务体系。
二、小米与北汽的合作性质
- 供应链与技术协同
双方合作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下游,而非股权整合:
- 电池领域:小米汽车的动力电池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供应,而北汽与宁德时代的合资公司(时代北汽)可能为小米提供电池产品,但这属于商业合作,不涉及控制权转移。
- 零部件供应:北汽旗下的北汽模塑(持股 49%)是小米汽车的供应商之一,但此类合作在汽车行业中普遍存在,不改变企业归属权。
- 战略层面的有限互动
2024 年 6 月曾有传闻称小米与北汽洽谈收购或并购,但未得到官方证实,且小米创始人雷军在 2022 年明确表示 “无意代工和收购”,坚持自建工厂的策略。此外,北汽集团在 2025 年的战略重心是 “全面新能源化”,但未提及与小米汽车的归属关系。
三、行业逻辑与市场动态
- 小米的战略独立性
作为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代表,小米将汽车业务视为 “生态链的核心延伸”,强调自主研发和品牌控制。例如:
- 小米 SU7 的设计、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均由小米团队主导,且研发投入巨大(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
- 小米汽车的销售网络(如 2025 年覆盖 74 城的 269 家门店)和服务体系也完全独立于北汽。
- 北汽的角色定位
北汽集团作为传统车企,旗下拥有极狐、享界等品牌,其与小米的合作更多是资源互补,而非业务整合。例如:
- 北汽新能源通过 “青领计划” 培养技能人才,可能为小米汽车提供供应链支持,但不涉及管理权限。
- 双方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充电联盟等领域的合作属于行业常规协作,不影响各自的独立性。
四、结论与未来展望
目前没有任何权威信息表明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归属北汽集团。小米汽车的独立运营、股权结构及市场表现均显示其仍为小米集团的核心业务。未来,双方可能在供应链、技术研发等领域深化合作,但股权层面的整合可能性较低。若有重大变动,需以小米或北汽的官方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