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雷军带领的小米汽车在新能源赛道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产品矩阵到技术突破,从市场表现到生态布局,均呈现出高速成长的态势。以下是小米造车在 2025 年的核心进展与挑战:
一、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从爆款到全场景覆盖
- SU7 系列持续领跑
小米首款车型 SU7 自 2024 年上市以来,已成为现象级爆款。2025 年 3 月推出的顶配车型 SU7 Ultra 更是引发市场轰动:
- 性能突破:搭载 “前 1 后 2” 三电机驱动系统,总功率达 1138kW,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极速 350km/h,超越保时捷 911 等传统超跑。
- 续航与充电:配备 93.7kWh 电池,纯电续航 600km,支持 5.2C 超快充,11 分钟可从 10% 充至 80%。
- 市场反响:预售价 81.49 万元的 SU7 Ultra,开售 10 分钟即获 3680 台小订订单,2 小时内大定破万,成为高端电动性能车市场的标杆。
- SUV 车型 YU7 填补市场空白
小米首款中型 SUV——YU7 于 2025 年 6 月上市,定位家庭用户,搭载后驱 / 四驱双电机系统,续航超 700km,支持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预计年销量达 10 万辆,成为小米冲击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关键支撑。
- 销量与交付目标
- 交付量:2025 年 4 月交付超 2.8 万辆,3 月达 2.9 万辆,1-4 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稳居新能源品牌销量第七。
- 目标上调:雷军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部分分析师预测产能释放后或达 45 万辆。
二、技术突破:从三电到智能底盘的全链条创新
- 三电系统自研
- 电机技术:小米自研 V8s 电机转速达 27,000rpm,功率密度 11.89kW/kg,碳化硅电控技术使能耗降低 15%。
- 电池安全:SU7 标准版搭载弗迪刀片电池,Pro/Max 版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智能底盘预研
- 四电机驱动:前桥双电机 + 后桥双 V8s 电机,总功率 2054 马力,支持原地掉头、极限过弯等功能,扭矩响应速度达每秒 500 次。
- 全主动悬架:配备 4.6kW 动力源和双阀 CDC,调节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可实现 140mm 高度调节和 “连续原地起跳”。
- 线控技术:48V 线控制动响应速度提升 40%,续航增加 10km;线控转向支持自定义转向比,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
- 智能驾驶与生态联动
- Xiaomi Pilot 3.0:配备激光雷达 + 4D 毫米波雷达,支持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法规开放后 OTA 解锁),城市 NOA 功能已在部分城市试点。
- 澎湃 OS 车机系统:深度整合米家生态,可联动智能家居设备,支持 UWB 数字钥匙和 AI 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三、供应链与产能:从依赖到自主可控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与弗迪(磷酸铁锂)混装,但近期事故引发供应链透明度争议。
- 底盘与结构件:万向钱潮(底盘系统)、祥鑫科技(轻量化结构件)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 产能提升
- 工厂扩建: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启动双班生产,年产能突破 40 万台;武汉工厂规划中,未来总产能或达百万级。
- 供应链整合: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覆盖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环节,单辆毛利率达 18.5%。
四、市场竞争与挑战:从黑马到行业标杆
- 竞争格局
- 头部品牌挤压:比亚迪、特斯拉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小米需在智能化(如 SU7 Ultra 的赛道模式)和生态联动(米家互联)上建立差异化优势。
- 新势力围剿:零跑、理想等品牌通过价格战和细分市场(如增程式)分流消费者,小米 4 月交付量环比下滑 1000 台,部分受市场竞争影响。
- 用户争议与应对
- 安全质疑:SU7 多次发生碰撞后电池爆燃事故,小米回应称系驾驶员操作不当或外部撞击导致,新增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提升赛道驾驶安全性。
- 交付与售后:部分用户反映提车周期长达 50 周,售后服务网点不足(全国仅 132 家),小米计划 2025 年新增门店 50 家,覆盖 90% 地级市。
五、雷军的战略布局:技术投入与生态协同
- 研发投入
雷军累计投入 1050 亿元造车,2025 年计划再投 300 亿元,重点布局四电机驱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
- 生态整合
- 线下门店:4 月新增 34 家门店,全国达 269 家,5 月计划再增 29 家,覆盖宜昌、芜湖等三线城市。
- 车家互联:门店内展示智能家居设备,打造 “试车即种草” 场景,官网下单占比达 30%。
- 政策红利
2025 年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2 万元,购置税减免延续至年底,叠加地方政策(如湖北省置换补贴 1.5 万元),刺激小米在低线市场的渗透。
六、未来展望: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快速崛起,印证了其 “技术为本、生态协同” 战略的有效性。但面对行业洗牌(2025 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小米需在以下方面持续突破:
- 技术护城河:加速四电机、全主动悬架等预研技术量产,巩固性能优势。
- 供应链透明化:明确电池供应商信息,提升用户信任度。
- 全球化布局:借鉴比亚迪出海经验,拓展欧洲、东南亚市场。
雷军曾表示,小米造车是 “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若能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在智能化与生态融合上持续创新,小米有望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