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科技公司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布局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凭借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和市场策略的精准执行,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下从产品矩阵、技术突破、市场表现、生态布局及未来战略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产品矩阵:覆盖多元需求,高端化与性价比并重
- 旗舰车型 SU7 系列
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型,SU7 系列在 2025 年持续迭代升级。2025 年 2 月推出的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定位 “新豪车”,搭载三电机系统,最大马力达 1548PS,0-100km/h 加速仅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其配备碳纤维空气动力学套件,最大下压力 285kg,并采用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续航里程突破 700km。此外,SU7 Ultra 出厂即搭载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轨迹规划更拟人化,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 30%。
- SUV 车型 YU7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YU7(预计售价 22.59 万 - 23.59 万元)定位中型纯电 SUV,提供单双电机版本,续航覆盖 725km 至 835km。新增的 835km 版本搭载 96.3kWh 磷酸铁锂电池,能耗低至 13.3kWh/100km,并采用 “超导热管理 2.0” 系统,-20℃环境下电池升温速度提升 40%,冬季续航达成率达 81.7%。
- 市场反馈与用户满意度
SU7 系列累计交付量截至 2025 年 3 月已超 19 万台,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 7.56 万辆,全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用户满意度方面,SU7 在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中位列轿车类别第一,NPS(净推荐值)达 78.66%,但后排空间满意率仅 74%,成为主要短板。
二、技术突破: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
- 智能驾驶与车联网
- Xiaomi HAD 系统: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支持无图城市 NOA 功能,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优化轨迹规划。
- 硬件配置:SU7 Ultra 配备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3 颗毫米波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及双 NVIDIA Orin 芯片,算力达 11.45EFLOPS。
- 生态整合:小米 HyperOS 智能座舱支持五屏联动(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 + 后排双 Pad),与小米智能家居无缝连接,实现 “上车即用,下车即走”。
- 电池与三电技术
- CTB 一体化电池: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采用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最高电压 871V,集成效率提升 24.4%,支持 - 20℃低温环境下续航保持率超 80%。
- 电机控制专利:2025 年 1 月申请的 “电机堵转控制方法” 专利,通过非均分调制零矢量作用时间,提升电机控制器堵转能力,降低功率开关管损耗。
- 充电网络
小米计划 2025 年建成 1000 座 800V 超充站,支持 “充电 5 分钟续航 230km”,缓解用户里程焦虑。
三、市场策略:渠道扩张与政策红利
- 国内市场
- 门店网络: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在 74 城开设 269 家门店,5 月计划新增 29 家,服务网点覆盖 79 城。
- 服务体系:2025 年 2 月启动授权服务伙伴招募,提供置换、售后一站式服务,强化用户体验。
- 政策支持
2025 年国家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地方政府如海南提供最高 1600 元充电补贴,财政部明确加大财政支持,推动充电设施建设。
- 出海计划
小米汽车计划 2027 年正式进军海外市场,目前已在 MWC 2025 展会上展示 SU7 Ultra 欧洲版,着手本地化经营和供应链布局。
四、财务与生态:亏损收窄与开放合作
- 财务表现
- 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9 亿元,亏损 62 亿元;2025 年 Q1 预计亏损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
- 若全年交付 35 万辆,汽车业务有望实现盈利,带动小米集团总利润增长至 500 亿元。
- 生态共享
雷军提出统一车载硬件标准,与比亚迪、上汽等企业达成共识,推动车内生态件跨品牌兼容,计划 2025 年实现小米生态产品在其他车企车型上的应用。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竞争压力
面对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等品牌的竞争,小米需持续优化成本控制与品牌溢价,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与华为智选车模式的较量。
- 产能与供应链
北京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双班生产模式下全年产能或达 38.5 万辆,但芯片和电池供应仍需保障。
- 技术迭代
自动驾驶技术需向 L4 级迈进,电池能量密度目标提升至 200Wh/kg 以上,以保持技术领先性。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科技公司通过产品矩阵扩展、技术全栈自研、渠道快速下沉及生态开放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尽管面临激烈竞争和盈利压力,但其 “高端化 + 性价比” 的双轮驱动策略,以及小米生态的协同效应,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若能在自动驾驶、海外市场及用户体验短板上持续突破,小米有望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