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和行业分析,2025 年小米空调的代工体系呈现 “多元合作 + 自建产能” 的双轨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核心代工厂商:长虹、TCL、海信
1. 长虹美菱(四川长虹空调)
作为小米空调的长期合作伙伴,长虹美菱在 2025 年仍承担主力代工任务。其代工范围覆盖基础款和中高端型号,例如 M1 系列、A 系列以及部分商用空调。长虹的优势在于成熟的生产体系(年产能超 600 万台)和军工级品质管控,能够满足小米对性价比和规模化的需求。此外,长虹美菱在 2024 年投资 10.9 亿元扩建空调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了其代工地位。
2. TCL
TCL 负责代工小米空调的差异化产品线,如 X 系列、柔风系列等,主打静音、节能等功能。TCL 的柔性生产线和变频技术积累,帮助小米在中高端市场形成竞争力。例如,TCL 代工的柔风系列采用双转子压缩机和全域风技术,定价在 2500-3000 元区间,与米家互联网空调形成互补。
3. 海信
海信主要参与 C 系列等特定型号的代工,尤其在变频技术和能效优化方面提供支持。海信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整合能力,其压缩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与小米生态链企业(如三花智控、盾安环境)形成协同,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代工模式的新变化:从 “包工包料” 到 “带料加工”
2024 年 7 月起,小米调整了代工策略,从传统的 “包工包料”(ODM 模式)转向 “带料加工”(BOM 代工)。具体来说:
- 小米主导核心部件采购:通过规模化采购压缩机、冷凝器等关键部件,降低供应链成本。例如,小米与海立股份、美芝压缩机等企业签订长期协议,确保核心部件的稳定供应。
- 代工厂专注生产环节:代工厂仅负责组装和品控,生产效率提升约 15%。这种模式增强了小米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同时通过集中采购削弱了代工厂的议价能力。
三、自建产能: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的战略布局
1. 工厂进展与产能规划
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一期项目聚焦空调品类,已于 2025 年 1 月封顶,计划 11 月正式投产,2026 年实现大规模量产。该工厂占地面积 751 亩,规划六大核心分厂,覆盖家用及中央空调全链条生产,年产能达 600 万台。工厂采用 AI 大模型和大数据技术,自动化率超过 90%,生产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 40%。
2. 对代工体系的影响
- 短期(2025 年):工厂处于试产阶段,主要生产高端型号(如米家中央空调 Pro 系列),产能占比不足 10%。现有代工厂仍承担主力生产任务。
- 中长期(2026 年后):自建工厂将逐步替代部分代工需求,尤其在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如东南亚)。小米计划通过 “自研自产” 模式,将毛利率提升 5-8 个百分点。
四、代工体系的未来趋势
- 代工比例下降:随着自建工厂产能释放,预计 2026 年代工比例将从目前的 100% 降至 70% 左右,剩余 30% 由小米自主生产。
- 代工厂升级:长虹、TCL 等代工厂可能转型为 “技术服务商”,为小米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联合研发新型压缩机或智能温控系统。
- 供应链垂直整合:小米可能通过投资或并购,进一步掌控压缩机、芯片等核心部件的生产,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五、用户关心的常见问题
1. 小米空调的质量是否可靠?
尽管依赖代工,但小米通过严格的品控体系(如 MIoT 质量认证)确保产品一致性。例如,代工厂需通过 128 项性能测试和 500 小时老化测试,整机故障率控制在 0.3% 以下。
2. 自建工厂是否会影响产品价格?
短期内影响有限,因自建工厂初期成本较高。长期来看,规模化生产将降低边际成本,小米可能推出更具性价比的高端产品。
3. 如何查询具体型号的代工厂?
小米官方未公开全部型号的代工信息,但可通过产品铭牌或序列号(如长虹代工的型号通常以 “CH” 开头)进行初步判断。
总结
2025 年小米空调的代工体系呈现 “多元合作 + 自建产能” 的双轨格局:长虹、TCL、海信仍是主力代工厂,而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标志着小米向 “自研自产” 转型的开始。这种模式既保障了现有市场供应,又为长期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奠定了基础。随着自建产能的释放,小米空调的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