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高管名单

2025-05-06 15:52:10  阅读 16 次 评论 0 条

根据 2025 年最新公开信息及权威报道,小米汽车的高管团队在战略调整和业务扩张中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以下是核心管理层的最新架构及关键成员职责:

一、核心决策层


  1. 雷军

    • 职位: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小米汽车 CEO
    • 职责:全面统筹小米汽车战略方向,直接监管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和智能座舱四大核心板块。2025 年,雷军将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并推动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市场布局。
    • 背景:连续多年入选《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主导小米从手机厂商向「人车家全生态」科技巨头转型。

  2. 刘德音

    • 职位:小米汽车总裁
    • 职责:协助雷军管理日常运营,分管集团总干部部,负责组织结构优化和中层干部培养。
    • 背景:小米联合创始人,曾主导生态链业务,推动小米生态链企业从 10 家扩展至超过 300 家。


二、业务执行层


(1)制造与供应链


  • 于立国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
    • 职责:负责北京工厂产能提升(当前产能仅满足 30% 需求),推动二期工厂建设(预计年产能 45 万辆)。
    • 背景:原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曾创下 18 个月完成工厂建设到首车下线的纪录。

  • 黄振宇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质量部总经理
    • 职责:管理全球供应链,确保零部件供应稳定,并主导质量管控体系。
    • 背景:前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拥有 20 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经验。


(2)产品与研发


  • 于锴

    • 职位: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
    • 职责:负责产品定义、产品线管理及新车型规划(如 2025 年上市的纯电 SUV YU7)。
    • 背景:小米早期员工,曾主导互联网三部业务,后转岗汽车座舱领域。

  • 刘黎

    • 职位: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
    • 职责:开发智能座舱系统,优化用户体验,推动车机与米家生态的深度联动。
    • 背景:小米内部晋升,具备丰富的软件项目管理经验。


(3)市场与品牌


  • 李肖爽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市场部总经理
    • 职责:制定营销策略,推动 SU7 系列(尤其是 SU7 Ultra)的市场推广。
    • 背景:2012 年加入小米,曾任电视部总经理,2021 年转岗汽车业务。

  • 周钘

    • 职位: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
    • 职责:负责销售渠道建设和用户运营,主导小米汽车的新零售战略。
    • 背景:原上汽大众销售总监,拥有 15 年汽车行业营销经验。


(4)技术与国际化


  • 马晓辉

    • 职位:小米汽车首席技术官(CTO)
    • 职责:领导技术研发,推动电机、电池等核心技术的自研(如 SU7 Ultra 的三电机系统)。
    • 背景:原北汽集团技术研发骨干,曾参与极狐车型的技术研发。

  • Rudolf Dittrich

    • 职位:小米汽车欧洲研发负责人
    • 职责:筹建慕尼黑研发中心,主导欧洲市场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合作。
    • 背景:前宝马 M 部门高管,拥有 15 年汽车技术研发经验。


三、组织协调层


  • 梁秋实

    • 职位:小米汽车部政委
    • 职责:协调集团资源,推动汽车业务与手机、IoT 板块的协同。
    • 背景: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分管总干部部,具备丰富的跨部门管理经验。

  • 王楠楠

    • 职位:南京区域总部总经理
    • 职责:负责华东地区的生产与销售,同时兼任手机部软件部项目研发部总经理。
    • 背景:小米内部晋升,曾主导手机软件项目,熟悉供应链管理。


四、高管团队特点


  1. 多元化背景:既有小米内部资深管理者(如刘德音、于锴),也有传统车企高管(如于立国、黄振宇)和国际人才(如 Rudolf Dittrich),形成「互联网 + 汽车 + 国际化」的复合团队。
  2. 扁平化管理:核心高管直接向雷军汇报,决策链条缩短,提升执行效率(如于立国、黄振宇等均直接对接雷军)。
  3. 技术驱动: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5 年预计超过 300 亿元,马晓辉等技术高管主导电机、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突破。
  4. 产能攻坚:于立国、黄振宇等高管重点解决产能瓶颈,通过调整工厂制度(每两周休息一天)和扩建二期工厂提升交付能力。

五、最新动态与挑战


  • 欧洲扩张:小米汽车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挖角宝马、法拉利等车企的技术人才,加速全球化布局。
  • 高端化战略:SU7 Ultra 上市后三天锁定 1 万台订单,验证了小米在 50 万元以上市场的竞争力,李肖爽团队需持续强化品牌高端形象。
  • 产能压力:尽管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但北京工厂当前产能仅能满足 30% 需求,于立国的智能制造团队面临严峻考验。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高管团队呈现出「战略集中、执行多元、技术攻坚」的特点,雷军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人才,推动小米汽车在产能、技术、市场三个维度同步突破。未来,随着欧洲研发中心的落地和新车型的推出,团队将面临全球化运营和高端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957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