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呈现 **“自建为主、代工为辅”的多元格局,核心代工伙伴包括富士康、比亚迪、东风汽车 ** 等,具体分工如下:
一、自建工厂主导核心产能
小米汽车的主力生产依托北京亦庄超级工厂,该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年产能 24 万辆,2023 年投产,主要生产首款车型 SU7 及 SU7 Ultra,2025 年 4 月交付量超 2.8 万辆,订单已排至 2026 年。
- 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年产能 30 万辆,专注于第二款车型 YU7(纯电 SUV)的生产,预计 2025 年贡献 6-8 万辆交付量。
武汉新工厂计划 2026 年投产,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主要生产增程式 SUV “昆仑”。
二、核心代工合作伙伴及分工
1. 富士康
- 角色:负责整车组装及智能化组件生产。
- 合作背景:富士康在电子制造领域的经验与小米的智能生态形成互补,其全球供应链能力可支持小米汽车的快速量产。
- 具体项目:为小米 SU7 提供电子电气架构集成及部分车身零部件,并参与武汉工厂的前期技术调试。
2. 比亚迪
- 角色:电池技术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部分车型代工。
- 合作亮点:
- 为小米 SU7 提供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支持 620 公里续航,并联合开发智能驾驶算法。
- 参与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的增程式动力系统研发,其 DM-i 技术与小米的智能座舱深度整合。
3. 东风汽车
- 角色:特定车型代工及产能补充。
- 合作动态:
- 武汉云峰工厂承接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的生产,该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当前闲置产能可满足初期需求。
- 双方在武汉共建1 小时配套产业圈,共享供应链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15%。
4. 其他潜在合作方
- 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为小米供应短刀电池,但未涉及整车代工。
- 江铃集团:代工小米投资的电动跑车羿驰 01(售价 22.98 万元),定位小众市场。
三、代工模式的战略逻辑
- 产能应急:
- 北京工厂一期产能利用率已超 200%,依赖代工缓解交付压力。例如,富士康为 SU7 Ultra 提供双风道前舱盖等关键部件,缩短生产周期。
- 技术互补:
- 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与小米的 HyperOS 系统协同,提升续航和智能化体验;东风的增程式技术填补小米在混动领域的空白。
- 政策适配:
- 2025 年 6 月实施的代工新规要求被代工企业年研发投入超 40 亿元,小米通过自建工厂(研发投入超 50 亿元)满足条件,代工仅作为产能补充。
四、未来趋势:自建产能逐步主导
- 2025-2026 年:北京工厂二期及武汉工厂投产,代工比例将从当前的约 30% 降至 10% 以下。
- 长期规划:小米计划 2028 年实现100% 自主生产,并研发能量密度 500Wh/kg 的固态电池,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呈现 **“多元化、阶段性”** 特征:富士康、比亚迪、东风汽车分别在制造、电池、产能上提供支持,但自建工厂(北京、武汉)已成为核心产能来源。这种模式既保障了短期交付能力,又为长期技术自主奠定基础,符合小米 “硬件 + 生态” 的战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