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产小米汽车的上市公司

2025-05-06 16:17:02  阅读 9 次 评论 0 条

根据公开信息及产业链布局,2025 年与小米汽车生产直接相关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电池、电驱动系统、智能座舱、底盘部件及代工环节。以下是核心参与企业及业务深度解析:

一、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1. 宁德时代(300750.SZ)

    • 核心业务:独家供应小米 SU7 Ultra 的麒麟三元锂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超 30%。
    • 技术优势:其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 255Wh/kg,可实现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适配小米高端车型对续航和快充的需求。
    • 合作动态:2025 年与北汽蓝谷、小米汽车合资建设电芯工厂,进一步绑定供应链。

  2. 比亚迪(002594.SZ)

    • 核心业务: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采用刀片电池技术,成本优势显著。
    • 市场地位: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在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的垂直整合能力为小米提供稳定支持。
    • 争议事件: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事故中,涉事车辆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被证实为比亚迪供应,但事故原因尚未明确。

  3. 汇川技术(300124.SZ)

    • 核心业务: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汽车提供电驱动系统,覆盖电机、电控等关键环节,技术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 产能规划:2025 年配套量预计达 20 万套,占小米汽车总产能的 57%。

  4. 凯众股份(603037.SH)

    • 核心业务:独家供应底盘悬架减震元件,国内市场份额超 30%,打破外资垄断。
    • 技术升级:与小米同步开发线控制动技术,适配智能底盘需求,2024 年净利润预增 35%。

  5. 华域汽车(600741.SH)

    • 核心业务:提供内饰总成、电驱动铝壳盖、车灯等部件,覆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
    • 订单规模:2025 年预计为小米汽车贡献营收超 20 亿元,占其总营收的 8%。


二、智能驾驶与电子系统


  1. 德赛西威(002920.SZ)

    • 核心业务: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供应商,技术覆盖车规级芯片与算法。
    • 合作深度:参与小米 SU7 Ultra 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开发,支持城市 NOA 功能。

  2. 光庭信息(301221.SZ)

    • 核心业务:智能座舱软件开发,提供 HMI 设计、导航系统等服务,2024 年获小米订单超 5 亿元。
    • 行业地位:国内汽车软件隐形冠军,受益于 “软件定义汽车” 趋势。

  3. 禾赛科技(未上市)

    • 核心业务:激光雷达供应商,小米通过投资布局其智能驾驶技术,SU7 Ultra 搭载 128 线机械式激光雷达。
    • 技术壁垒:全球唯一实现车规级激光雷达量产的企业,成本较竞品低 30%。


三、代工与制造环节


  1. 北汽蓝谷(600733.SH)

    • 核心业务:通过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为小米汽车代工,年产能规划 35 万台。
    • 合作模式:采用 “联合研发 + 代工生产” 模式,小米负责设计与供应链管理,北汽提供生产线及资质。
    • 财务影响:2025 年预计代工业务贡献营收超 100 亿元,但毛利率仅 5%。

  2. 比亚迪(002594.SZ)

    • 代工可能性:虽以电池供应为主,但比亚迪具备整车代工能力,曾为小米手机代工,市场传闻其可能参与小米汽车部分车型的生产。
    • 实际进展:目前未公开代工协议,主要角色仍为电池供应商。


四、其他关键供应商


  • 祥鑫科技(002965.SZ):独家供应 SU7 一体化压铸后底板,墨西哥基地覆盖北美出口需求。
  • 银轮股份(002126.SZ):独供热管理系统,适配 800V 高压平台,2025 年净利润预增 50%。
  • 蓝思科技(300433.SZ):供应中控屏、仪表盘等零部件,提升内饰品质,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占比达 25%。
  • 模塑科技(000700.SZ):参股公司北汽模塑(持股 49%)为小米汽车供应商,供应保险杠、格栅等外饰件。

五、风险与不确定性


  1. 供应链集中度风险:电池环节高度依赖宁德时代与比亚迪,若产能不足可能影响交付节奏。
  2. 代工模式风险:北汽蓝谷自身亏损严重(2023 年净利率 - 37.47%),可能拖累小米汽车成本控制。
  3. 技术迭代风险: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激烈,若小米汽车未能如期落地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可能影响销量。

六、投资逻辑与展望


  • 核心驱动: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台,同比增长 75%,供应链企业将直接受益于产能爬坡。
  • 细分赛道:智能底盘(凯众股份)、800V 高压平台(银轮股份)、一体化压铸(祥鑫科技)为高增长领域。
  • 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叠加小米汽车产能释放,2025 年产业链规模或超千亿元。

综上,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将深度依赖上述上市公司,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电池、电驱动、智能驾驶及轻量化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需警惕供应链波动与代工方业绩风险。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979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