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已进入技术落地与市场验证的关键阶段。通过整合全栈自研技术、优化产品功能定位,并积极响应行业规范,小米正逐步构建起差异化的智能驾驶生态。以下从技术进展、产品应用、市场策略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进展: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落地
小米在 2025 年 2 月正式发布的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实现了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与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整合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高清摄像头,形成了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核心算法优化后,系统在复杂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提升 30%,轨迹规划更拟人化,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 40%,夜间无路灯路段识别准确率达 98.7%。
技术突破点:
- 用户数据训练:引入用户驾驶数据训练模型,在无高精地图依赖下实现轨迹优化,例如在狭窄巷道通行时,系统可通过学习用户习惯自动调整车身姿态。
- 安全冗余设计:要求用户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后才能使用端到端功能,并通过电容方向盘实时监测驾驶员注意力。
- 硬件成本控制:128 线激光雷达成本降至国际竞品的 1/3,推动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 30 万元级车型。
二、产品应用:车型覆盖与功能分级
小米通过SU7 系列车型实现智能驾驶功能的分层布局:
车型 | 智驾系统 | 核心功能 | 价格区间 |
---|---|---|---|
SU7 标准版 | 小米辅助驾驶 Pro(Xiaomi Pilot Pro) | 高速 NOA、自动泊车、车道保持,无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 + 毫米波雷达。 | 23 万 - 28 万元 |
SU7 Pro/Max |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Xiaomi HAD) | 城市 NOA、机械库位泊车、车路协同,配备激光雷达与双 Orin-X 芯片。 | 32 万 - 45 万元 |
SU7 Ultra | 小米端到端全场景智驾(Xiaomi HAD) | 赛道模式、全场景 NOA、V2X 车路协同,搭载三电机与宁德时代麒麟电池。 | 81.49 万元起 |
市场表现:
-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 2.8 万台,其中 SU7 Pro/Max 占比超 60%,用户对城市 NOA 功能的使用率达 45%。
- 第三方测试显示,SU7 Pro 在高速场景的危险接管里程达 351 公里,优于蔚来 ET7(289 公里)和小鹏 XNGP(320 公里)。
三、市场策略:合规化调整与生态联动
1. 名称规范与责任规避
- 受《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影响,小米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明确功能边界。例如,SU7 Max 的 “端到端辅助驾驶” 取代原 “智驾 Max”,强调驾驶员需全程监控。
- 这一调整与特斯拉、华为等企业同步,避免因过度宣传引发法律风险。数据显示,70% 的消费者曾误认为 “智驾” 即自动驾驶,更名后用户对功能的理解准确率提升至 85%。
2. 生态协同与用户教育
- 人车家全生态:通过小米澎湃 OS 实现车机与米家设备互联,例如语音指令可同步控制家中空调、灯光,提升驾驶便利性。
- 用户培训体系:推出 “智驾学堂”,要求用户通过理论考试并完成 1000 公里安全驾驶后,才能解锁城市 NOA 功能。截至 2025 年 5 月,已有超 10 万用户完成培训。
3. 国际市场布局
- 小米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吸引法拉利 F1 空气动力学专家等人才,推动欧洲市场的智能驾驶技术适配。
- 计划 2027 年推出面向国际市场的智能电动车,首款车型或为 SU7 Ultra 欧洲版,搭载符合欧盟法规的 L3 级辅助驾驶功能。
四、行业影响:技术普惠与竞争格局
1. 技术普惠化趋势
- 小米将激光雷达成本压缩至国际竞品的 1/3,推动 L2 + 级辅助驾驶功能下探至 20 万元级市场,加速行业技术普及。
- 其端到端架构为行业提供新范式,例如通过单一神经网络处理感知 - 决策 - 控制全流程,降低系统复杂度。
2. 竞争格局变化
- 第二梯队领跑:在第三方评测中,小米智能驾驶位列第二梯队,仅次于鸿蒙智行、小鹏,优于蔚来、理想。
- 差异化优势:依托小米生态的用户基数(全球超 5 亿 MIUI 用户),小米可通过数据闭环加速算法迭代,2025 年 Q1 数据采集量达日均 1000 万公里。
3. 政策与安全挑战
- 北京、上海等城市试点自动驾驶立法,小米参与亦庄自动驾驶小巴项目,探索车路协同场景。
- 安全事件倒逼技术升级:2025 年 3 月 SU7 事故后,小米加强系统冗余设计,例如新增施工路段绕行策略,并将 AEB(自动紧急制动)响应速度提升至 0.2 秒。
未来展望
2025 年,小米智能驾驶的核心目标是 **“技术落地与用户信任”**:
- 短期(2025-2026):通过 OTA 升级完善城市 NOA 功能,覆盖全国 100 城,并推出 “影子模式” 收集用户数据以优化算法。
- 中期(2026-2027):推动 L4 级自动驾驶在特定场景(如高速物流、园区接驳)的商业化落地。
- 长期(2028 年后):依托车路协同与大模型技术,实现全场景自动驾驶,并拓展至 Robotaxi、智慧城市等领域。
通过技术迭代、合规运营与生态整合,小米有望在智能驾驶赛道中从 “技术追赶者” 转变为 “规则定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