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小米汽车官方公布的技术信息及行业动态,其快充时间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车型快充性能
- 小米 SU7 Ultra 2025 款
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搭载了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480kW 超快充功率。在理想充电条件下,其快充时间为10.8 分钟(0.18 小时),可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这一速度不仅优于特斯拉 V4 超充桩(250kW),也接近保时捷 Taycan Turbo S 的 19 分钟(10%-80%)。
技术亮点:
- 871V 真 800V 架构:通过优化电压平台,减少能量损耗,提升充电效率。
- 全液冷超充方案:小米自建的超级充电站采用 600kW 液冷超充桩,可进一步缩短充电时间。
- 小米 SU7 标准版
标准版车型同样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在 800V 电压下15 分钟可补能 500 公里(对应电量约 10%-80%),400V 电压下 15 分钟补能 358 公里。这一性能已达到主流豪华电动车水平,例如蔚来 ET7 的 150kWh 半固态电池版本(10%-80% 需 20 分钟)。
- 小米 YU7(2025 年 6 月上市)
作为小米首款纯电 SUV,YU7 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虽然未直接公布快充时间,但根据其搭载的双电机系统(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和小米 SU7 的技术延续性,推测其快充时间可能在15-18 分钟(10%-80%)。此外,YU7 支持800V 高压平台,与小米超充网络兼容。
二、技术支撑与行业趋势
- 电池与充电技术
- 碳化硅高压平台:小米 SU7 系列通过碳化硅功率器件降低能量损耗,提升充电效率。例如,碳化硅逆变器可将充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减少约 30%。
- 专利优化:小米近期申请的 “电池充电方法” 专利(CN119872284A)通过动态调整充电倍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充电速度。
- 固态电池布局:尽管 2025 年车型未采用固态电池,但小米已开始布局相关技术。行业预测,固态电池将在 2027 年后逐步量产,届时快充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至 5-8 分钟(10%-80%)。
- 充电网络建设
- 超充桩覆盖: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已接入126 万根充电桩,其中包括 9.4 万个超充桩和 97 万个直流快充桩,覆盖全国 2691 个区县及 6221 个高速服务区。
- 第三方合作: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合作,共享超充网络。例如,蔚来的 1.4 万根超充桩已接入小米充电地图,支持即插即充功能。
- 兆瓦级充电布局:虽然小米尚未推出兆瓦级充电桩,但行业趋势显示,2025 年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已发布 1.5 兆瓦超充技术。小米可能通过技术迭代或合作逐步引入更高功率的充电设施。
三、实际场景与用户体验
- 充电效率对比
车型 快充功率(kW) 10%-80% 时间(分钟) 对应续航提升(CLTC) 小米 SU7 Ultra 480 10.8 500 公里 小米 SU7 350 15 500 公里 特斯拉 Model S 250 19 400 公里 比亚迪汉 EV 180 30 300 公里
- 用户场景优化
- 动态路径规划:小米充电地图可实时显示充电桩状态(如忙闲、功率、价格),并结合导航系统推荐最优充电路线。
- 电池预加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自动预热电池,确保到达充电站时电池处于最佳充电温度(约 30-40℃),减少充电时间。
- 补能生态:小米汽车支持 V2L(对外放电)和 V2V(对车放电)功能,可在紧急情况下为其他车辆或设备供电,提升补能灵活性。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 技术瓶颈
- 电池寿命:超快充可能加速电池老化。小米通过 BMS(电池管理系统)优化充电曲线,平衡充电速度与电池健康度。例如,在电量接近 80% 时自动降低充电功率,避免过充。
- 电网负荷:兆瓦级充电对电网提出更高要求。小米计划在高速服务区部署构网型微电网,通过储能技术缓冲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 未来目标
- 10 分钟超充:小米 CEO 雷军曾表示,计划在 2026 年前将快充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10%-80%),并通过技术迭代实现 “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的目标。
- 全域补能:除了超充网络,小米还在研发换电技术,并探索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补能效率。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快充时间已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旗舰车型 SU7 Ultra 的 10.8 分钟(10%-80%)表现尤为突出。其技术优势体现在高压平台、超充网络和智能化管理上。未来,随着固态电池、兆瓦级充电等技术的逐步落地,小米有望进一步刷新快充速度的行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