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 2025 年的生产布局呈现出 “自主工厂主导 + 核心供应链深度绑定 + 生态链协同” 的多元化模式,链协同” 的多元化模式,覆盖智能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智能手机:自建工厂与代工厂并行
- 北京昌平智能工厂
作为小米高端旗舰手机的核心生产基地,该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达 1000 万台,主要生产 Xiaomi MIX Fold 4、Flip 折叠屏手机等高端机型。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70% 以上工序由智能机器人完成,日均产量 3 万台,支持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
- 代工厂合作
- 蓝思科技:承担小米 15 系列整机组装,并提供面板玻璃、电池盖板等精密零组件。
- 传统代工厂:尽管未明确提及富士康、和硕等企业,但行业惯例显示小米中低端机型仍依赖这些代工厂,尤其是印度、东南亚市场的本地化生产。
- 供应链策略
与高通、三星等芯片厂商深度合作,例如小米 16 系列首发搭载台积电 3nm 工艺的骁龙 8 Elite 2 芯片,同时通过自研 HyperCore 技术平台优化硬件资源分配效率。
二、智能汽车:自建工厂与零部件供应商协同
- 北京亦庄汽车工厂
一期工厂 2024 年交付,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 13.68 万辆小米 SU7 系列;二期工厂 2025 年年中竣工,总面积扩展至 105公顷,目标年产 35 万台。工厂采用 700 台机器人实现冲压、压铸等六大工艺 100% 自动化,并引入 AI 质检系统。
- 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 电池:台州弗迪电池(比亚迪旗下)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为另一主力供应商。
- 自动驾驶:自研 L4 级技术,与禾赛科技合作激光雷达,收购深动科技强化算法能力。
- ABS 系统:博世苏州提供ESP10 型号制动系统。
- 产能规划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台汽车,同时启动 2027 年出海计划,重点布局东南亚市场。
三、智能家居:生态链与自建工厂双驱动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作为小米第三大智能工厂,2025 年进入装修阶段,一期聚焦空调生产,覆盖家用及中央空调,预计年产超 680万台(2024 年数据)。宏海科技在该工厂新增热交换器产线,承接增量订单。
- 生态链企业
- 宁波轻美电器:在苏州建设洗碗机智能制造项目,年产 50 万台,达产后年产值 8-10 亿元。
- 蓝思科技:为小米智能家居产品提供外观件、结构件,并参与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生产。
- 技术合作
与 TCL 华星联合开发 Mini LED 电视,京东负责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推动智能显示技术普及。
四、全球化布局与供应链韧性
- 印度市场
2025 年推出售价 9000 元的小米 15 Ultra 高端机型,本地化生产比例进一步提升,同时面临 “性价比标签” 与高端化战略的矛盾。
- 东南亚扩张
计划 2025 年在泰国、马来西亚推出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利用区域供应链降低成本。
- 供应链多元化
通过自研芯片(如澎湃 OS 2.0)、自建工厂(北京、武汉)和投资生态链企业(如九号公司、石头科技),减少对单一供应商依赖,应对全球芯片短缺和物流风险。
五、挑战与未来趋势
- 高端化瓶颈
手机业务 ASP(平均售价)仍低于 1500 元,高端机型销量占比不足,需通过汽车和智能家居生态提升品牌溢价。
- 供应链成本压力
芯片、存储等核心零部件价格上涨,小米 16 系列被迫小幅涨价,需平衡成本与用户体验。
- 技术投入
2024 年研发投入 240 亿元,2025 年目标 300 亿元,重点突破芯片、自动驾驶、AI 等领域,以支撑长期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生产商体系呈现 “垂直整合 + 生态协同” 的特点:自建工厂保障核心产品产能,代工厂和供应链伙伴强化成本优势,生态链企业拓展品类边界。这种模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面临高端化转型、供应链韧性等挑战。未来,小米能否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下实现技术平权与商业成功的平衡,将是其持续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