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订单表现持续强劲,展现出市场对其产品的高度认可。根据第三方数据及官方披露,小米汽车的订单量已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同时产能提升与交付压力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市场现象。
一、订单规模与增长趋势
- 累计订单突破 38 万台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及 Ultra 版)累计订单已接近 38 万台,其中未交付的积压订单超过 18 万台。这一数据远超小米 2024 年全年交付量(13.5 万辆),显示出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从单月新增订单看,2025 年 3 月新增订单量超过 5 万台,而 4 月虽受产能调整影响,仍保持了较高的订单增长趋势。
- 爆款车型拉动增长
- SU7 标准版:作为入门车型,21.59 万元的起售价吸引了大量家庭用户,占总订单的 40% 以上,但交付周期最长达 8 周。
- SU7 Ultra:52.99 万元的高性能版在 2025 年 2 月发布后,2 小时内大定量突破 1 万台,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S,成为高端市场的黑马。
- SU7 Max:29.99 万元的四驱版因智能化配置丰富,吸引了科技爱好者,占比约 30%。
- 区域与用户结构分化
一线城市订单占比达 60%,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订单量占全国总量的 35%,且用户对交付延迟的容忍度较高(平均等待周期 21-25 周)。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用户占比提升至 40%,防晒功能、外观设计等成为核心卖点。
二、产能瓶颈与交付进展
- 工厂产能现状
- 一期工厂:北京亦庄工厂通过双班制生产,月产能已提升至 2.4 万 - 2.5 万台,但仍面临极限压力。2025 年 4 月实际交付 2.8 万台,环比 3 月略有下滑(3 月交付 2.9 万台),主要因供应链调整导致部分零部件供应延迟。
- 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可缓解交付压力,但产能爬坡需 3-6 个月,短期订单积压问题仍存。
- 交付策略调整
- 优先高配车型:SU7 Ultra 等高利润车型交付周期缩短至 12 周,而标准版订单交付周期延长至 6 个月以上。
- 区域差异化交付:一线城市用户优先保障,三四线城市用户需排队更长时间。例如,成都、武汉等地的用户提车周期比北京多 2-3 周。
三、市场竞争与消费者反馈
- 竞品冲击与应对
小米 SU7 的热销对特斯拉 Model 3(3 月销量 2.59 万辆)、比亚迪汉(同比下滑 68%)等竞品造成直接冲击。特斯拉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推出 Model 3 改款,而比亚迪则通过降价 1-2 万元应对。
- 用户评价与口碑
- 正面反馈:隔音效果、智能化体验(小爱同学、自动驾驶辅助)、安全性(事故中低伤亡率)是主要亮点,车主满意度达 85%。
- 主要问题:中控台材质一般、后排空间小、售后服务网点不足(三四线城市维修需跨城)等问题仍需改进。
四、未来挑战与战略布局
- 供应链风险
电池(宁德时代、弗迪)、芯片(英伟达 Orin)等核心零部件供应紧张,尤其是 SU7 Ultra 的碳化硅高压系统产能受限,可能影响交付节奏。
- 新车型与全球化
- 小米 YU7:定位中型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起售价或低于 25 万元,目标直指特斯拉 Model Y。目前已启动预订,预计首月订单突破 5 万台。
- 海外市场:欧洲认证已启动,计划 2026 年进军德国市场,首款车型为右舵版 SU7。
- 产能扩张计划
小米计划将工厂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并在武汉建设零部件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供应链自主能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订单表现印证了其在新能源市场的强劲竞争力,但产能不足仍是最大瓶颈。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及供应链优化,交付压力有望在下半年缓解。若能持续保持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小米汽车或在 2025 年冲击 35 万辆交付目标,成为全球纯电市场的重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