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在合作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布局,涵盖充电网络、代工生产及技术协同等多个维度,具体合作对象及内容如下:
一、充电网络合作:与蔚来、小鹏、理想共建生态
小米汽车在充电补能领域与国内头部新势力车企展开深度合作。2024 年 12 月,小米正式宣布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网络互联互通协议。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充电地图已接入超 126 万根充电桩,其中包括:
- 蔚来:14000 + 充电桩,支持实时查看动态数据及扫码充电;
- 小鹏:9000 + 充电桩,支持即插即充服务;
- 理想:6000 + 充电桩,部分支持扫码充电。
这一合作不仅覆盖了全国 2691 个区县及 6221 个服务区,还通过动态负荷调控、智能功率分配等技术优化用户体验。例如,小米 SU7 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一键查询并使用合作方的充电桩,实现跨品牌补能的无缝衔接。
二、代工生产合作:与东风汽车集团达成战略协议
在整车制造领域,小米汽车与东风汽车集团的合作成为 2025 年的重要动向。根据雪球、易车等平台的报道,双方于 2025 年 3 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风将为小米代工生产部分新能源车型,具体合作内容包括:
- 代工车型:主要涉及小米第三款车型 —— 增程式 SUV “昆仑”(内部代号 N3),该车型定位中低端市场,预计售价 15 万元起,计划 2026 年上市。
- 生产基地:东风武汉云峰工厂可能承接代工任务,该工厂具备年产 30 万辆的产能,且与小米武汉基地(军山新城)地理位置接近(距离约 5 公里),可实现供应链协同与快速响应。
- 技术协同:双方在车身结构件、底盘模块化等领域存在合作空间,例如小米昆仑 SUV 的铝合金底盘可能由东风旗下企业提供。
尽管东风科技(东风集团子公司)曾否认与小米合作,但东风集团层面的代工合作仍被多家媒体及行业分析机构视为大概率事件。雷军在 2024 年 9 月公开表示 “希望与东风有更深的合作”,且双方已通过共同增资芯联动力科技(绍兴)有限公司等资本动作奠定合作基础。
三、技术合作与供应链整合
除上述车企合作外,小米汽车还在技术研发与供应链领域与多家企业展开深度协同:
- 电池供应: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 三元锂电池,占小米汽车电池采购量的 40%;比亚迪为小米 Y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
- 智能驾驶:与 Momenta 联合开发智驾大模型,计划在小米 SU7 Ultra 等车型上搭载。
- 充电技术: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企业合作,试点 600kW 液冷超充技术及 “光储超充 + 车网互动(V2G)” 模式。
四、合作逻辑与行业影响
小米汽车的合作策略体现了其 “生态整合 + 代工扩产” 的双轨发展思路:
- 充电网络合作:通过借力第三方资源快速完善补能体系,规避自建充电桩的高成本与低利用率风险。
- 代工生产合作:借助东风等传统车企的制造经验与产能,缓解自身工厂的交付压力(小米 SU7 当前交付周期已达 45 周)。
- 技术协同:通过与头部供应商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弥补自身在硬件制造与智能化领域的短板。
这一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小米汽车的市场渗透,也为行业提供了 “科技公司 + 传统车企” 的协同范例。例如,东风集团通过代工合作可盘活闲置产能,而小米则得以聚焦品牌与软件生态建设,双方在资源互补中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