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推出的旗舰车型为小米 SU7 Ultra,而非 “小米 15Ultra 汽车”。这一命名延续了小米汽车的产品逻辑 ——“SU” 代表 “Speed Ultra”(超高速),数字 “7” 则与小米手机数字系列形成品牌呼应,同时寓意 “旗舰定位”。以下是关于小米 SU7 Ultra 的深度解析:
一、核心参数与技术突破
- 性能与动力
小米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总功率达 1138kW(1548 马力),最大扭矩 1770N・m,官方 0-100km/h 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是目前量产电动车中的性能标杆。其动力系统由小米自研后驱电机(850kW/1270N・m)与汇川联合前驱电机(288kW/500N・m)组成,采用碳化硅功率器件,实现高效能量转化。
- 续航与充电
配备120kWh 半固态电池,CLTC 纯电续航 630km,支持 800V 高压平台,10%-80% 充电仅需10.9 分钟。电池采用小米自研 “麒麟电池 2.0” 技术,通过 CTB(Cell to Body)一体化设计提升能量密度,并支持双向逆变放电功能(V2L),可对外输出 6.6kW 电力。
- 智能驾驶与座舱
- 智驾系统:搭载Orin X 双芯片(508TOPS 算力),配备 3 颗激光雷达、12 颗摄像头、12 颗超声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2025 年 5 月更新的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到圈速标准后,方可解锁 1548 马力的全部性能。
- 座舱交互:采用小米澎湃 OS Car系统,支持手机 - 车机无缝互联,配备 16.2 英寸中控屏、HUD 抬头显示及 5.7 英寸副驾娱乐屏,全系标配杜比全景声、香氛系统及座椅按摩。
二、市场表现与产能布局
- 销量与交付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Ultra 单月交付超28000 台,其中双风道前舱盖版车型开始批量交付。截至 4 月底,小米汽车全国门店达 269 家,服务网点覆盖 79 城,5 月计划新增 29 家门店,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
- 产能规划
小米苏州工厂一期产能已达 30 万辆 / 年,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投产,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至60 万辆 / 年。分析师预测,2025 年小米汽车总交付量可能突破45 万辆,远超官方设定的 35 万辆目标。
- 用户反馈
车主普遍对 SU7 Ultra 的性能和智能化体验表示认可,但也有部分用户反映赛道模式解锁门槛较高,需多次练习才能达到圈速要求。此外,52.99 万元的起售价(双电机 Max 版)使其面临特斯拉 Model S Plaid、蔚来 ET7 等竞品的竞争。
三、命名争议与品牌战略
- 命名逻辑
小米汽车的命名体系与手机产品线存在差异:
- SU7 系列:定位高性能纯电轿车,“SU” 代表 “Speed Ultra”,数字 “7” 象征旗舰地位。
- YU7 系列:首款 SUV 车型,后更名为 “御 7”,强化文化符号(取自 “御风而行”),与 SU7 形成 “轿车 + SUV” 矩阵。
用户提到的 “小米 15Ultra 汽车” 可能是将手机命名(如小米 15 Ultra)与汽车混淆,实际汽车产品以 “SU”“YU” 系列命名。
- 品牌协同
小米 SU7 Ultra 深度整合智能家居生态,支持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家中设备,车内搭载的 “小米妙享中心” 可一键同步手机、平板、手表的内容。这种 “人车家全生态” 策略,使其在智能交互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技术对标
小米 SU7 Ultra 的 1.98 秒加速性能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2.1 秒),但续航略低于其 840km 的 CLTC 成绩。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通过 “排位模式” 等创新功能,尝试平衡性能释放与驾驶安全,这一策略被业内视为对高性能电动车市场的重要补充。
- 盈利预期
2024 年小米汽车亏损 62 亿元,但 2025 年随着交付量提升,单台亏损有望收窄至 5000 元以内。若全年交付 45 万辆,汽车业务营收将突破 1500 亿元,成为小米集团第二增长曲线。
- 后续计划
小米计划 2025 年 6 月推出首款 SUV “御 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起售价 35 万元,搭载 100kWh 电池,CLTC 续航 750km,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作为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以极致性能、智能化体验和生态协同为核心竞争力,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命名存在用户认知差异,但其技术突破和市场表现已验证小米 “All in 汽车” 战略的有效性。未来,随着产能提升和车型拓展,小米有望在智能汽车赛道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