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公开信息,小米在国内供应链的布局已深度覆盖智能手机、汽车、机器人等多领域,形成了以技术协同和国产替代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以下是基于权威报道和行业分析的核心供应商梳理:
一、智能手机核心供应链
1. 芯片与半导体
- 长江存储:作为国内存储龙头,长江存储的 PC411 固态硬盘已通过小米官方认证,成为 Redmi Book Pro 2025 系列的原厂扩容选项,读取速度达 7000MB/s,提供 3 年保修服务。其 3D NAND 闪存产能预计 2025 年达 30 万片 / 月,全球份额提升至 7%-10%,未来或进一步渗透小米手机存储供应链。
- 长鑫存储:国内 DRAM 领域领军者,其 LPDDR5 产品已在小米手机完成验证,12GB LPDDR5 芯片实现量产,支持中高端机型的高性能需求。2025 年 DRAM 产能增至 14 万片 / 月,全球份额突破 15%,成为小米内存供应链的重要国产替代力量。
- 紫光展锐:与小米在 5G 基带领域展开合作,其 T8300 芯片支持卫星通信与广播功能,搭载于中兴 nubia Neo 3 系列手机,未来或拓展至小米中低端机型。此外,小米自研芯片 “玄戒” 计划采用紫光展锐 5G 基带,预计 2025 年上半年亮相。
2. 显示屏与光学
- 京东方: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突破 505 亿元,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出货量全球第一。其 ADS Pro 技术极黑广角类纸屏已应用于创维电视,未来或进一步适配小米高端机型。
- 欧菲光:深度参与小米 15 Ultra 影像系统,供应主摄模组、长焦内对焦模组等核心部件,推动国产高端影像供应链崛起。其超声波指纹方案与汇顶科技共同为小米提供生物识别技术。
- 舜宇光学:作为小米传统光学合作伙伴,持续供应摄像头镜头及模组,2025 年在手机光学防抖、潜望式长焦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
3. 电池与充电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 三元锂电池,占小米汽车电池采购量 40%,入选工信部 “核心供应商白名单”,技术对标特斯拉,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68%。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 能量密度提升 15%,成本再降 10%,深度绑定小米产能扩张。
- 欣旺达:小米手机电池核心供应商,2025 年计划拓展电动汽车电池业务,与小米在储能和车电领域展开潜在合作。
二、汽车与机器人供应链
1. 智能汽车
- 汇川技术:SU7 Max 电驱系统供应商,技术对标特斯拉,2024 年净利润增长 68%,同时获欧洲车企 20 亿元订单,全球化布局加速。
- 禾赛科技:小米汽车激光雷达独家供应商,AT128 混合固态雷达支持高阶自动驾驶,2025 年新增订单超 5 亿元。
- 凯众股份:SU7 减震系统核心供应商,国内市占率超 30%,合肥工厂年产能提升至 500 万套,业绩弹性显著。
2. 人形机器人
- 鸣志电器:国内唯一量产微型空心杯电机的厂商,适配小米 CyberOne 关节模组,扭矩密度达 12Nm/kg,独家供应肘 / 腕关节驱动系统。
- 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国产替代标杆,传动精度 ±30 角秒,寿命突破 1 万小时,打破日本哈默纳科垄断,供应小米机器人 14 个轻载关节。
- 弘信电子:柔性电路板(FPC)核心供应商,耐弯折次数超 1000 万次,单价较传统 PCB 提升 40%,独家供应 CyberOne 关节布线系统。
三、政策与生态协同
1. 国产替代与政策支持
- 半导体产业: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入选工信部 “大基金” 重点扶持名单,2025 年存储芯片国产采购比例超 50%,释放 200 亿元市场空间。
- 智能汽车: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企业获 “新基建” 政策倾斜,小米汽车供应链中 70% 以上企业为国内上市公司,形成从电池到电驱的全产业链闭环。
2. 技术开放与生态融合
- 鸿蒙系统适配:小米米家产品逐步接入鸿蒙生态,双方在分布式架构、跨端协同等领域展开联合调试,预计 2025 年实现 2.3 亿台设备互通。
- 自研芯片战略:小米 “玄戒” 3nm SoC 采用台积电工艺,同步推进中芯国际国产化替代方案,与北方华创合作构建抗风险供应链体系。
四、潜在风险与挑战
-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可能影响小米高端芯片采购,需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 技术迭代压力:存储芯片价格波动、机器人关节技术突破等可能导致供应链调整。
- 市场竞争加剧:华为、荣耀等厂商加大国产供应链扶持力度,可能分流核心供应商资源。
总结
2025 年小米国内供应链已形成 “手机 + 汽车 + 机器人” 三轨并行的格局,核心供应商在存储、芯片、光学、电池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并深度受益于国产替代政策。未来,随着小米自研芯片量产和鸿蒙生态融合,供应链将进一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同时需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