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差评

2025-05-06 17:37:00  阅读 10 次 评论 0 条

根据 2025 年公开信息,小米汽车(以 SU7 为代表)在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多维度的用户差评与争议。以下结合质量问题、售后服务、智能驾驶、续航表现等核心痛点展开分析:

一、质量与安全争议:从 "断轴门" 到电池爆燃


  1. 机械结构缺陷
    2025 年 1 月,多起 SU7"断轴" 事故引发关注。尽管官方解释为 "超速驾驶 + 路况冲击",但车主质疑为何其他品牌未出现同类问题。更严重的是,3 月 29 日安徽铜陵高速爆燃事故导致 3 人死亡,事故车辆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偏离路线,碰撞后起火。事故暴露出标准版纯视觉智驾方案的局限性(探测距离仅 200 米),且小米对电池起火原因的解释未能完全消除公众疑虑。

  2. 电子系统故障
    激光雷达故障、导航定位失灵等问题频发。有车主提车当天即遭遇系统瘫痪,售后仅更换部件而非换车。更典型的是广州车主乐女士的遭遇:车辆交付两月内出现自动泊车失效、360 影像异常、充电故障等多重问题,维修时被擅自退出 App 登录,发帖维权还遭限流与网络暴力。

  3. 召回事件
    2025 年 1 月,小米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涉及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异常。尽管通过 OTA 升级解决,但用户对 "软件定义安全" 的信任度已大打折扣。


二、售后服务困局:网点不足与态度争议


  1. 服务网络严重滞后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却需支撑 18 万辆交付量。上海车主凌晨抢维修号、湖北车主跨城 700 公里换配件等案例频发。售后人员推诿责任甚至嘲讽车主的行为(如 "为何相信车机系统")进一步激化矛盾。

  2. 交付流程混乱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小米汽车因 "虚假宣传交付时间"" 订金不退 " 等问题投诉量激增。有车主支付定金后因贷款政策反复沟通无果,最终被强制取消订单。更荒诞的是,标准版与 Max 版的排产逻辑混乱,导致部分车主等待超 70 天仍未提车。


三、智能驾驶争议:技术路线与营销边界


  1. 智驾功能命名风波
    5 月 4 日,小米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承认前期宣传存在误导。此前,小米曾以 "端到端全场景" 等话术暗示用户可 "短暂解放双手",但事故后被指模糊了 L2 级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2. 纯视觉方案的争议
    标准版 SU7 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依赖摄像头而非激光雷达,在低光照或复杂路况下识别精度不足。3・29 事故中,系统报警后仅 1 秒驾驶员接管,最终仍未能避免碰撞。对比特斯拉、小鹏等竞品,小米的智驾技术路线被质疑 "成本优先而非安全冗余"。


四、续航虚标与用户体验


  1. 续航实测大幅缩水
    标称 700 公里的 SU7 后驱长续航版,实际高速续航仅 500 公里左右,开空调时甚至不足 450 公里。河南车主从武汉到南阳 400 公里路程,仍需频繁查询充电桩,续航焦虑未缓解。

  2. 内饰与舒适性短板
    用户吐槽座椅舒适度 "不如老普桑",后备箱空间局促,父母乘坐时直言 "像坐火车上下铺"。对比特斯拉 Model 3 的极简设计,SU7 的内饰做工被指 "塑料感强"。


五、品牌信任危机:从 "国货之光" 到 "争议漩涡"


  1. 雷军 IP 的双刃剑效应
    雷军边开车边直播遭封禁、"违规驾驶" 标签引发公众对其营销边界的讨论。此前对标特斯拉、保时捷的策略虽快速建立市场认知,却也因外观设计相似被贴上 "模仿者" 标签,高端化形象受损。

  2. 用户口碑分化
    坠崖车主再购 SU7 并公开致谢雷军的行为被部分网友质疑为 "事故营销",而 3・29 爆燃事故则让潜在用户转向观望。有准车主表示:"坠崖是极端情况,但高速起火让人对电池安全彻底失去信心"。


行业启示与未来挑战


小米汽车的争议折射出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集体焦虑:技术激进与安全保守的失衡、销量狂奔与售后滞后的矛盾。2025 年 5 月实施的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GB 38031-2025)虽为行业设定新标准,但小米需在质量管控、服务网络扩张、技术透明度三大维度实现突围,方能从 "行业黑马" 蜕变为 "全球巨头"。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9053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