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已明确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产能来自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同时通过技术合作与供应链协同实现规模化生产。以下是关键信息的详细梳理: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产能快速扩张
- 北京超级工厂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实际通过双班生产模式提升至 24 万辆 / 年,每小时可生产 40 台整车(约 76 秒下线一台)。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 30 万辆 / 年。此外,小米还在武汉江夏区布局了零部件生产线(如前副车架焊接项目),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体系。
- 产能爬坡与市场需求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部分分析师预测实际产量可能突破 45 万辆。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锁单量已超 32 万辆,交付周期一度长达 45 周(约 11 个月),凸显自建工厂的产能压力与市场热度。
二、资质突破:从代工到自主生产的转变
- 早期代工合作
2024 年 7 月前,小米汽车因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首款车型 SU7 通过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生产,产品公告中生产企业标注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阶段的代工模式类似于蔚来与江淮的合作。
- 独立资质获取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正式获得工信部颁发的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一资质的取得得益于小米通过 “先代工后拿资质” 的路径,在交付三个月内销量突破 3 万辆,满足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的要求。
三、供应链与技术合作的深度整合
-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101kWh),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中创新航为一级供应商。
- 电机:汇川技术旗下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负责驱动电机生产。
- 智能驾驶:禾赛科技提供激光雷达(AT128),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用于智能座舱,英伟达芯片支持自动驾驶算力。
- 底盘与零部件:拓普集团、万向钱潮、华域汽车等企业参与车身结构件、空气悬架等部件供应。
- 技术协同与生态整合
小米汽车深度融合小米生态链技术,例如:
- Xiaomi 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家居的无缝互联。
- 自动驾驶:自研 L4 级技术,与地平线、几何伙伴合作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系统。
- 快充技术:800V 高压平台支持超快充,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四、未来布局:产能扩张与全球化
- 工厂扩建计划
小米已启动北京工厂三期规划,拟将二期工厂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以应对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此外,武汉车谷的产业集群优势可能成为小米未来新增整车工厂的选址考量。
- 全球化战略
尽管当前产能主要聚焦国内市场,但小米汽车已启动欧洲市场调研,并计划在 2026 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为全球化布局铺路。
总结:生产主体与模式的演变
- 2024 年 7 月前: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借用资质)。
- 2024 年 7 月后: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生产,依托北京自建工厂及供应链体系。
- 2025 年:以自建工厂为主导,产能快速释放,供应链深度整合,技术生态协同效应显著。
因此,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产能来自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同时通过全球化供应链与技术合作实现高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