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至 4 月期间,小米汽车 SU7 接连发生两起严重交通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下是事件的详细梳理及分析:
一、事件概述
1. 安徽铜陵高速碰撞爆燃事故
- 时间地点:2025 年 3 月 29 日 22 时 44 分,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
- 事故经过:
- 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行驶,因施工路段改道至逆向车道。
- 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继续减速转向,最终以 97km/h 撞上隔离带水泥桩。
- 碰撞后车辆起火,三名驾乘人员(均为 21-23 岁女大学生)当场死亡。
- 官方回应:
- 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数据及系统信息。
- 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确认事故为单方责任交通事故,非安全生产事故。
- 争议焦点:
- 车门解锁问题:家属称车门断电后无法开启,小米回应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验证。
- 电池安全性:网传车辆爆燃与电池有关,小米表示起火因碰撞后系统受损,但未明确电池品牌(宁德时代否认供货)。
2. 广东湛江碰撞逃逸事故
- 时间地点:2025 年 4 月 5 日 5 时许,湛江徐闻县曲界镇 376 省道。
- 事故经过:
- 驾驶员手动驾驶状态下与电动二轮车碰撞,致两人死亡后弃车逃逸。
- 车辆起火燃烧,小米回应称火情由电动车锂电池挤压变形引燃。
- 官方回应:
- 警方通报驾驶员陈某已被逮捕,案件侦办中。
- 小米强调事故与智驾无关,最终结论以相关部门报告为准。
二、技术与责任分析
1. NOA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 技术局限性:
- 施工路段静止障碍物识别能力不足,毫米波雷达可能无法有效检测路障。
- 端到端大模型虽优化决策效率,但极端场景处理仍依赖驾驶员接管。
- 责任争议:
- 专家指出智能驾驶系统易让驾驶员产生依赖,事故责任划分复杂。
- 小米用户手册明确 “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但舆论质疑车企过度营销。
2. 车辆安全设计
- 应急解锁机制:
- 小米称车门配备机械拉手,但家属反映事故中未成功开启,需第三方验证。
- 电池安全性:
- 湛江事故起火原因存疑,小米将责任归咎于电动车电池,但缺乏独立调查报告支持。
三、舆论与市场影响
1. 公众反应
- 信任危机:
- 两起事故叠加,引发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社交媒体出现 “智驾不可靠”“车门设计缺陷” 等讨论。
- 家属指责小米 “冷处理”,未主动沟通善后事宜。
- 法律诉讼:
- 安徽事故家属计划起诉小米,要求赔偿及公开数据。
2. 市场表现
- 销量波动:
- 事故后首周(3 月 31 日 - 4 月 6 日)销量降至 0.5 万辆,创两个月新低。
- 4 月整体交付量超 2.8 万辆,显示短期冲击后市场逐步恢复。
- 股价影响:
- 小米股价一度跌超 5%,反映投资者对品牌信任度的担忧。
四、行业启示与后续进展
1. 智能驾驶行业挑战
- 技术迭代压力:
- 端到端模型需进一步优化复杂场景处理能力,提升传感器融合精度。
- 法规完善:
- 智能驾驶事故责任认定缺乏统一标准,需推动相关立法。
2. 小米应对措施
- 改进计划:
- 雷军承诺 “不回避责任”,将配合调查并优化系统。
- 计划通过 OTA 升级强化驾驶员监控及障碍物识别算法。
- 用户教育:
- 加强智能驾驶功能的风险提示,避免用户过度依赖。
3. 调查进展
- 安徽事故:
- 专案组已介入,EDR 数据分析及车辆鉴定仍在进行中。
- 湛江事故:
- 警方已完成现场勘查,起火原因待最终报告。
五、总结
小米 SU7 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局限性,以及车企在用户教育和应急设计上的不足。尽管小米积极配合调查并承诺改进,但事故对品牌形象和市场信心的影响仍需时间修复。这一事件也为行业敲响警钟,推动智能驾驶安全标准的完善及责任划分的明确化。未来,技术可靠性、法规健全性及用户风险意识将成为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