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与北汽集团的关系呈现出供应链合作与市场竞争并存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供应链协同:合资公司深化电池领域合作
- 动力电池合资公司的成立
2024 年 5 月,宁德时代、北汽集团、小米汽车与京能集团共同成立时代北汽(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0 亿元。其中,宁德时代持股 51%,北汽海蓝芯(北汽集团子公司)持股 39%,小米汽车和京能科技各持股 5%。该合资公司聚焦动力电池生产,计划在北京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目标是为京津冀地区的车企提供稳定的电池供应,并提升区域产业链竞争力。
- 合作意义:小米通过参股合资公司,确保了动力电池的稳定供应,同时借助北汽在传统制造领域的资源,降低了初期产能爬坡的风险。北汽则通过与宁德时代、小米的合作,加速了新能源产业链的布局,尤其是在电池技术迭代和产能扩张方面。
- 产业集群效应与资源共享
小米汽车工厂与北汽蓝谷生产基地均位于北京经开区,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双方可共享部分供应链资源(如电芯、传感器)和人才储备,例如小米汽车工厂的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与北汽蓝谷的智能制造体系存在潜在协同空间。此外,北京经开区的政策支持(如 “人才十条” 2.0)也为双方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提供了便利。
二、生产模式:从代工到自主产能的转型
- 早期代工合作与资质借用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前,曾借用北汽越野的资质进行生产,并通过代工模式快速实现首款车型 SU7 的量产。例如,小米 SU7 的首批公告车型在工信部登记的生产企业为北汽越野,而实际生产地址与小米自建工厂一致。这种合作模式帮助小米规避了初期资质审批的壁垒,但也限制了其对生产流程的完全掌控。
- 自建产能的主导地位
2025 年,小米汽车已在北京经开区建成专属超级工厂,涵盖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年产能规划达 30 万辆(二期投产后提升至 50 万辆)。随着自建产能的释放,小米逐步减少对北汽代工的依赖,转而通过合资公司在电池供应链上保持合作。
三、市场竞争:价格带重叠与品牌差异化
- 直接竞争的价格区间
小米 SU7 主打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2025 年 Q1 以 7.59 万辆的销量成为该细分市场的冠军,远超奥迪 A6L(4.51 万辆)和比亚迪汉(2.57 万辆)。而北汽新能源旗下的极狐品牌(如极狐阿尔法 S5)和与华为合作的享界品牌(如享界 S9),价格集中在 25 万 - 40 万元区间,与小米 SU7 形成部分重叠。双方在智能化配置(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续航性能上的竞争尤为激烈。
- 品牌定位与技术路线差异
- 小米汽车:依托小米生态链的技术积累,强调 “科技平权”,通过高性价比和快速迭代(如 SU7 Ultra 车型的 1.98 秒破百性能)吸引年轻用户。
- 北汽新能源:极狐品牌主打高端市场,注重整车安全性(如中保研全项优 + 评级)和豪华体验;享界品牌则借助华为鸿蒙智行的技术,聚焦智能驾驶和生态互联。
这种差异化策略使得双方在市场上形成互补与竞争并存的局面。
四、技术合作:潜在协同与公开信息缺失
- 智能化领域的模糊关联
尽管市场传闻双方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存在合作(如小米为极狐提供低功耗芯片技术),但目前缺乏官方公告或具体项目案例。北汽与宁德时代在换电技术(如巧克力换电块)和智能底盘(CIIC 滑板底盘)上的合作更为深入,而小米的技术研发更多依赖自研和生态链企业(如华星光电车载屏、自研泰坦合金材料)。
- 自动驾驶领域的间接交集
北汽新能源与小马智行合作开发 L4 级 Robotaxi 车型(极狐阿尔法 T5),计划三年内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车队;而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如 SU7 的城市 NOA 功能)主要基于自研算法和与 Mobileye 的合作。两者在技术路线上尚未形成直接协同。
五、未来展望:竞合关系的动态平衡
- 合作深化的可能性
- 电池技术:时代北汽合资公司可能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例如联合研发固态电池或钠离子电池,以应对行业技术变革。
- 换电生态:小米若未来布局换电模式,可能与北汽、宁德时代在换电站建设和标准制定上展开合作。
- 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小米产能扩张(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和新车型推出(如 SU7 Ultra、YU7),其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可能进一步挤压北汽极狐和享界的生存空间。北汽需加速技术迭代(如 5C 快充技术、BEV 感知大模型)以保持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与北汽集团的关系可概括为供应链协同为基、市场竞争为主、技术合作待突破。双方通过合资公司在电池领域深度绑定,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直接竞争。未来,随着小米自建产能的完全释放和北汽智能化转型的推进,两者的竞合关系将更趋复杂,而北京经开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可能成为影响其合作深度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