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代工合作呈现多元化布局,既有传统车企的深度参与,也有新势力与科技企业的协同。以下是基于权威来源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代工合作伙伴
- 北汽集团(主要代工方)
北汽集团作为小米汽车的长期合作伙伴,自 2021 年起就承担了小米 SU7 系列的生产任务。双方采用 “设计研发 - 制造分离” 模式:小米负责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研发,北汽则依托其北京工厂的成熟产线(年产能 15 万辆)进行整车制造。例如,小米 SU7 的生产厂商明确标注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表明北汽在车身冲压、焊接等关键环节具有主导权。
- 东风汽车集团(新合作方)
2025 年 3 月,小米与东风汽车签署战略协议,由东风武汉云峰工厂代工生产小米第三款车型(如增程式 SUV “昆仑”)。这一合作的背景在于小米需要快速扩展产能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而北京工厂二期虽在建设中,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满足需求。东风的代工优势在于其在增程式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上的经验,例如云峰工厂曾为岚图 FREE 等车型提供生产支持。
二、自建工厂的产能补充
小米并未完全依赖代工,而是同步推进自建工厂的产能爬坡:
- 北京超级工厂:一期工厂已实现双班生产,2025 年 3 月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年中竣工,投产后将新增 15 万辆年产能,总产能达到 30 万辆。
- 武汉基地布局:小米在武汉江夏区投资建设了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并与东风、比亚迪等企业探讨整车工厂落地的可能性。这一布局旨在利用武汉 “车谷” 的产业集群优势,未来或成为华中地区的生产枢纽。
三、供应链与代工的协同效应
小米的代工模式并非简单的 “贴牌生产”,而是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实现技术互补:
- 核心零部件供应:
- 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101kWh),比亚迪供应磷酸铁锂电池,汇川技术负责驱动电机。
- 博世、拓普集团参与底盘与制动系统研发,禾赛科技提供激光雷达。
- 智能化技术融合:
小米将手机生态中的澎湃 OS、HyperOS 等系统移植到汽车端,而代工方则负责硬件制造的可靠性验证。例如,北汽在车身轻量化(如 SU7 采用 91% 高强度钢)和 NVH(噪声控制)方面的经验,弥补了小米在传统制造领域的短板。
四、代工模式的战略意义
- 快速入场:通过与北汽、东风合作,小米仅用 3 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立项到量产交付,而自建工厂的平均建设周期通常需要 5 年以上。
- 风险分散:代工模式降低了初期重资产投入的风险。例如,小米 SU7 上市后订单超 32 万辆,但自建工厂产能不足,代工方的灵活调度帮助缓解了交付压力。
- 技术验证:代工过程中积累的制造经验,为小米未来自建工厂奠定基础。例如,北京二期工厂引入了 34 台焊接机器人和 12 台搬运机器人,自动化率较一期提升 20%。
五、未来趋势:代工与自研的平衡
尽管代工模式成效显著,但小米正逐步向自主生产倾斜:
- 资质独立:2024 年 8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结束了对北汽代工的依赖。
- 技术闭环:小米在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未来可能通过自建工厂实现技术独占。
- 全球化布局:富士康、蜂巢能源等企业被传参与代工,暗示小米可能复制 “手机代工” 模式,在海外市场采用本地化生产。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格局呈现 “北汽为主、东风为辅、自建补充” 的特点,这种多元化策略既保证了产能弹性,又为技术迭代留出空间。随着自建工厂产能释放和供应链话语权增强,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后逐步减少代工比例,但代工模式仍将在特定车型(如增程式 SUV)和区域市场(如东南亚)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