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 2025 年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小米 YU7(内部代号 MX11),这标志着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以下是关于该车型的详细信息:
一、核心产品信息
1. 设计与定位
- 外观设计:
YU7 延续了小米 SU7 的轿跑风格,采用溜背式车身和低趴造型,风阻系数低至 0.23Cd。前脸配备标志性 “米” 字形大灯组,搭配大尺寸熏黑进气口,运动感十足。车尾采用环形贯穿式尾灯和双层扰流板,辨识度极高。
- 车身尺寸:
长宽高为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空间优势显著,后排腿部空间达 980mm,远超特斯拉 Model Y(轴距 2890mm)。
- 车身尺寸:
- 内饰配置:
采用环绕式远端屏取代传统仪表盘,将车速、导航等信息投射至挡风玻璃,形成沉浸式显示效果。主副驾独立座舱设计灵感源自法拉利 FUV,配备 Nappa 真皮座椅和 Alcantara 顶棚,兼顾科技感与豪华氛围。
2. 动力与续航
- 动力系统:
提供单电机后驱与双电机四驱两种方案:
- 单电机后驱版:搭载 96.3kWh 磷酸铁锂电池,最大功率 235kW,CLTC 续航最高达 835km,刷新量产纯电 SUV 纪录。
- 双电机四驱版:配备 101.7kWh 三元锂电池,综合功率 508kW,零百加速 3.8 秒,最高时速 253km/h。
- 充电技术:
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充电 10 分钟可补能 300km。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210Wh/kg,-20℃低温放电效率保持 90% 以上。
3. 智能科技
- 自动驾驶:
搭载博世智能驾驶系统,车顶配备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 导航辅助驾驶。实测数据显示,其夜间突发障碍物识别距离提升至 200 米,系统接管预警时间提前至 3 秒。
- 智能生态:
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手机无感解锁、家居设备联动。用户可通过中控屏直接控制扫地机器人、空调等 IoT 设备,实现 “人车家” 一体化体验。
二、市场策略与竞争
1. 价格与预售
- 定价策略:
预计起售价 25 万元,顶配车型或突破 4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起售价 26 万元)、蔚来 ES6(起售价 36.8 万元)等车型。- 预售表现:
截至 2025 年 5 月,YU7 首批 5000 台创始版已预售完毕,标准版将于 Q2 开启交付。
- 预售表现:
2. 产能与交付
- 工厂产能:
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二期于 2025 年 6 月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武汉新工厂计划 2026 年 Q1 投产,主要生产增程式及大型 SUV 车型。
- 交付目标:
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目标为 36 万辆,其中 YU7 计划贡献 12 万辆,占比达 33%。
三、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1. 技术突破
- 电池创新:
小米研究院正在研发能量密度达 500Wh/kg 的固态电池,计划 2028 年实现量产装车。
- 底盘技术:
YU7 独创 “蟹行模式”,通过四轮独立转向技术实现横向移动,最小转弯半径仅 5.4 米,侧方停车效率提升 40%。
2. 全球化布局
- 海外市场:
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 Q4 在西班牙、德国启动右舵车型交付,并与欧洲电信运营商合作实现 5G-V2X 车联网商用。
3. 后续车型
- 增程式 SUV:
代号 “昆仑” 的增程式 SUV 预计 2026 年推出,采用三排六座布局,纯电续航 200km,综合续航超 1200km,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 系统。
四、用户关注点与争议
1. 智驾安全
- 事故争议: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因高速事故引发智驾安全争议。调查显示,车辆在 L2 级辅助驾驶状态下,纯视觉感知方案在夜间突发障碍物场景下失效,系统仅提前 2 秒发出接管预警,远低于人类生理反应极限。
2. 生产压力
- 工厂管理:
北京工厂蓝领岗位实行 “双班倒” 制度,焊装车间月工时高达 290 小时,远超传统车企标准;白领研发岗面临 “12 小时工作制” 常态化加班,35 岁以上员工遭遇薪资歧视。
总结
小米 YU7 的推出不仅是其产品线的重要补充,更体现了科技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整合能力。凭借超长续航、智能生态和高性价比,YU7 有望在中高端纯电 SUV 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智驾安全争议与生产管理问题仍需小米汽车进一步优化。随着昆仑增程式 SUV 的规划,小米汽车的未来布局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