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表现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实际争议并存的复杂局面。从硬件设计到软件迭代,小米在多个维度展现了领先优势,但近期频发的事故和用户反馈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从核心技术、实测数据、用户争议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技术创新与安全设计亮点
- 被动安全的极致追求
小米 SU7 系列在车身结构上采用钢铝混合材料,高强度钢占比达 90.1%,其中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应用于 A 柱、门槛梁等关键部位,整车扭转刚度高达 51000N・m/deg,超越布加迪威龙等超跑。电池包底部采用防弹级聚脲涂层,耐穿刺性能提升 10 倍,配合 14 层物理防护(3 层顶部支撑 + 3 层侧碰防护 + 8 层底部防护),在极端碰撞中可有效保护电芯安全。中保研(C-IASI)测试中,SU7 以 3G + 全优成绩刷新纪录,车内乘员保护得分率 94.3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电池安全的革命性突破
小米 CTB 电池首创电芯倒置技术,将泄压阀方向改为向下释放能量,并通过无孔化上盖设计和 6 重排烟通道,确保热失控时高压气流定向排出车外。电池管理系统(BMS)每秒检测 800 多个信号,响应速度达 4ms,可在 55℃满电状态下实现无明火、无热蔓延,这一标准超越行业 50℃极限。此外,双大面冷却面积 7.8㎡(行业平均 4 倍)和 165 片气凝胶隔热材料,构建了从电芯到整车的全链路热安全防护。
- 主动安全的智能化升级
2025 年 5 月推出的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实时规划路径,在赛道场景中实现了 1548PS 马力的智能控制与安全冗余。SU7 Ultra 标配 430mm 碳陶瓷制动盘(轿车领域最大尺寸),配合碳化硅电控模块,制动距离缩短至 33.5 米,热衰退率较传统铸铁盘降低 80%。此外,0-60km/h 全速域误加速抑制系统(MAI)和全向低速防碰撞系统(LAEB/RAEB),可在停车场等场景中自动刹停,避免因误操作导致的事故。
二、权威测试与市场反馈
- 国内安全认证的标杆性表现
在 2024 版 C-NCAP 测试中,小米 SU7 Max 以 93.5% 的综合得分率位列第一,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VRU(弱势交通参与者)保护得分率 90.42%,均超过已测车型平均水平。中保研测试中,SU7 在 25% 小偏置碰撞、侧面碰撞等项目中实现乘员舱零变形,A 柱最大压溃量仅 1.2cm,优于沃尔沃 XC90 等豪华车型。
- 用户争议与事故频发
2025 年 4 月以来,小米 SU7 系列卷入多起交通事故:安徽高速 SU7 撞击护栏起火致 3 人遇难,广州 SU7 与电瓶车相撞致 2 人死亡,成都 SU7 后轮异常颠簸后撞向护栏。这些事故引发公众对车身强度、电池安全及智能驾驶系统的质疑。部分车主反映,SU7 在高速行驶中出现动力中断,与宣传的 “地表最快量产电车” 形成强烈反差。此外,小米在 OTA 升级中限制马力输出,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刷圈解锁性能,被指 “消费欺诈”。
- 召回事件与信任危机
2025 年 5 月,小米主动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因智能泊车软件策略问题导致障碍物探测异常,存在剐蹭风险。尽管小米通过 OTA 完成 “无感召回”,但用户对其软件可靠性的担忧加剧。同期,小米将官网 “智驾” 描述更改为 “辅助驾驶”,承认当前技术仍属 L2 级,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这一调整被解读为对过度宣传的修正。
三、行业对比与未来挑战
- 与竞品的差异化竞争
在中保研测试中,小米 SU7 与理想 L6 同获 3G + 评级,但 SU7 在车身扭转刚度、电池防护等硬件指标上更具优势。相比特斯拉 Model S Plaid(0.007% 热失控概率仍保持 322km/h 极速),小米在安全阈值设定上更为保守,这可能影响性能用户的体验。与比亚迪汉 EV 相比,SU7 的主动安全功能更丰富,但近期事故率较高。
- 技术迭代与用户期待的平衡
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快速迭代(如端到端泊车、城市 NOA)展现了技术实力,但部分功能(如赛道模式)与安全冗余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用户对 “性能自由” 的追求与车企 “安全优先” 的策略之间的冲突,成为行业共性难题。例如,SU7 Ultra 的 1548PS 马力需通过赛道考核解锁,这种 “技术分级” 模式虽提升安全性,却引发高端用户不满。
- 数据透明与品牌信任重建
面对事故争议,小米的回应速度和信息透明度仍需提升。例如,成都 SU7 事故后,客服以 “无相关信息” 推诿,被指缺乏诚意。未来需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定期公布电池健康度、自动驾驶接管率等数据,以重建用户信任。
总结:安全性能的双刃剑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安全性呈现 “硬件扎实、软件波动、用户分歧” 的特点。其车身结构、电池防护等被动安全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主动安全功能在智能化场景中表现亮眼,但软件可靠性、事故响应机制及用户沟通仍需改进。对于追求极致安全的家庭用户,小米 SU7 的中保研成绩和电池技术值得信赖;而性能爱好者则需权衡赛道功能的限制与潜在风险。随着 OTA 升级和召回机制的完善,小米能否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信任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其安全性口碑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