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测试动态集中体现了其在智能驾驶、性能验证和市场反馈中的多重挑战与突破。以下是基于最新测试结果的深度解析:
一、智能驾驶测试:AEB 争议与技术迭代
- AEB 系统表现两极分化
2025 年 4 月易车 AEB 超级评测中,小米 SU7 在 "水马锥桶大挑战"" 暗夜逆光儿童鬼探头 " 等五大高危场景中表现全面崩盘,以 0 分垫底。这一结果与雷军此前宣称的 "135km/h 刹停" 形成强烈反差,暴露了其主动安全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识别缺陷。但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汽车网同期测试因误拔行人保护装置保险丝导致 AEB 失效,复测后 SU7 成功通过测试,显示出测试环境对结果的显著影响。
- L3 级自动驾驶合规困境
尽管小米 SU7 Pro/Max 版通过端到端技术实现类 L3 体验,但截至 2025 年 3 月仍未获得工信部 L3 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法律层面其智能驾驶功能仍归类为 L2+,驾驶员需全程接管。3 月 29 日 SU7 高速碰撞事故中,系统在检测到施工路障后仅留给驾驶员 2-4 秒反应时间,凸显出当前技术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
二、性能与安全测试:赛道级突破与事故反思
- 赛道性能封神与风险管控
小米 SU7 Ultra 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以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绩刷新四门量产车纪录,搭载的三电机四驱系统实现 1548 马力和 1.98 秒零百加速。但为应对用户滥用高性能导致的事故(如 1 月长芷高速 230km/h 飙车事件),小米在 5 月 1 日推出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到官方圈速标准才能解锁最大功率,后因用户反对撤回该功能。
- 碰撞测试的双重标准
SU7 在 2024 年 C-NCAP 测试中以 93.5% 的得分获五星评级,主动安全项达 95.25%。但 2025 年 3 月德上高速事故中,车辆在 NOA 模式下未能识别路障导致三人死亡,引发对测试场景与真实路况差异的质疑。小米委托第三方进行的 60km/h 对撞测试显示电池无损、车门可开,但用户实测反馈维修成本比传统车型高 30%。
三、续航与充电测试:低温表现与超充突破
- 极端气候下的续航衰减
汽车之家冬季测试显示,SU7 Max 在 - 20℃寒冷区续航达成率 47.5%(385km),5℃低温区达 91%(737km),电池管理系统在 - 25℃仍能维持稳定充电功率。雷军亲自驾驶 YU7 完成 1310 公里长途测试,-10℃环境下仅充电两次,验证了三元锂电池的低温适应性。
- 超充技术的量产落地
SU7 Ultra 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 5C 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2 分钟充电 10%-80%,CLTC 续航 630km。YU7 的 480kW 超充技术实现 "充电 5 分钟续航 300 公里",但受限于充电桩普及度,实际补能效率仍受场景制约。
四、测试体系的行业启示
- 数据闭环与用户参与
小米通过 18 万车主实测数据优化系统,如新增 "动态分级超速提醒" 和 "车辆未登录账号限制极速"。但 "首发车型即测试车" 的定位导致品控争议,电控工程师指出其供应链整合模式存在硬件缺陷风险。
- 法规与伦理的边界探索
小米在代客泊车视频中涉嫌违规测试 L3 功能,被质疑未取得测试许可。这反映出智能汽车测试在法规滞后背景下的灰色地带,雷军在两会提案中呼吁建立跨区域测试互认机制,推动自动驾驶量产商用。
五、2025 年测试重点展望
- 场景扩展:YU7 将在 2025 年 6 月上市前完成高原、沙漠等极端环境测试,验证 820km 续航的真实性。
- 技术迭代:SU7 Ultra 计划通过 OTA 升级优化 AEB 算法,可能引入华为 MDC 计算平台提升传感器融合能力。
- 全球化布局:阿根廷等 18 国驻华使节体验 SU7 后,小米或启动南美市场准入测试,针对当地高温多雨气候调整底盘调校。
小米的测试策略正从 "参数堆料" 转向 "场景深耕",但频发的事故与测试争议揭示出智能汽车时代技术突破与安全伦理的深层矛盾。2025 年将是小米从 "测试品" 向 "成熟产品" 转型的关键节点,其测试体系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