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线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已形成 “一主多辅” 的产能布局。以下是具体信息及最新进展: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产能核心
1. 一期工厂(已投产)
- 位置: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
- 规模: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9.6 万平方米,综合自动化率超过 91%,关键工艺自动化率 100%。
- 产能:原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但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产线优化,2025 年 4 月单月产能已提升至 3.2 万台,实际年产能可达 28 万辆。
- 生产车型:目前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及 Ultra 版。
2. 二期工厂(即将投产)
- 位置:与一期工厂仅隔一条马路,位于亦庄新城 YZ00-0606 街区 0106 地块。
- 规模:占地面积 53.1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
- 进度:2024 年 7 月开工,2025 年 3 月完成主体封顶,4 月启动路面硬化施工,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技术升级:配备 8000 吨一体化压铸车间、AI 质检中心和超充电池 pack 产线,自动化率提升至 90%,76 秒可下线一台整车。
- 产能规划:投产后,北京亦庄工厂总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2025 年冲刺交付 35 万辆。
3. 三期工厂(规划中)
- 位置:二期工厂东侧 52 公顷地块,定位为一类工业用地,未来可能扩建至 105 公顷。
- 用途:规划布局更多智能化生产线,支撑小米汽车未来车型(如 SUV YU7)的产能需求。
二、其他产能布局:供应链与区域协同
1. 武汉零部件基地
- 位置:武汉市江夏区金港新区,由上海本特勒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承建。
- 项目: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强化华中地区供应链。
- 意义:为小米汽车提供本地化零部件支持,降低物流成本。
2. 上海研发与潜在工厂
- 研发中心: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芯片研发等核心团队长期驻扎上海,且 2022 年曾发布上海整车焊装线体项目供应商招募公告。
- 工厂传闻:2025 年 3 月有消息称小米计划在上海临港或嘉定建设第三工厂,以利用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优势,但尚未有官方确认。
3. 代工合作(非核心)
- 历史合作:早期传闻与北汽集团、江淮汽车等代工合作,但目前小米主要依赖自建工厂。
- 现状: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但实际生产仍以亦庄工厂为主,代工可能仅为资质过渡。
三、产能目标与挑战
-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需依赖北京亦庄工厂双班生产及二期投产。
- 交付压力: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1.61 万辆,剩余 13.39 万辆需在 39 周内完成,周均交付近 7000 台。
- 供应链优化:通过武汉零部件基地、宁德时代电池工厂等布局,缩短交付周期(如 SU7 Ultra 交付周期从 12 周缩短至 8 周)。
四、未来规划
- 全球化布局:已启动欧洲市场认证,计划 2026 年进军德国,上海工厂若落地将成为出口枢纽。
- 技术迭代:二期工厂将支撑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CTB3.0 电池技术及高阶智驾研发。
- 生态整合:亦庄工厂与周边供应链企业(如地平线、福耀科技)形成 “半小时生态圈”,推动汽车与智能硬件的深度融合。
总结: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线仍集中在北京亦庄,一期工厂满负荷运转,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三期规划预留扩张空间。武汉、上海等地的布局则侧重供应链协同与未来产能储备,自建工厂模式成为主导,代工合作退居次要地位。随着产能释放,小米正加速从 “造车新势力” 向 “生态型车企” 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