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雷军在多个公开场合频繁提及小米汽车的战略布局与最新进展,展现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野心与突破。以下是基于雷军言论及行业动态的深度解析:
一、销量与产能:供不应求下的目标跃升
雷军在 2025 年 3 月宣布,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调整源于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 小米 SU7 上市 11 个月累计销售超 32 万辆,但实际交付仅 18 万辆,仍有 15 万辆订单积压。4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辆,SU7 Ultra 开始交付,标准版等车周期仍长达 43-46 周。
产能瓶颈正通过工厂扩建逐步缓解:小米超级工厂已实施双班生产,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 2025 年完工投产。分析师预测,若产能顺利爬坡,全年产量可能突破 45 万辆。
二、技术突破:智能驾驶与供应链创新
雷军在 2025 年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大会上提出,小米计划三年内投入超 60 亿元研发智能驾驶技术,目标冲刺行业第一。目前,小米 SU7 Ultra 已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马力达 1548PS,百公里加速 1.98 秒,纽北赛道成绩 6 分 46 秒 874,刷新四门车纪录。
在供应链端,小米通过投资布局构建技术壁垒:
- 轻量化材料:入股蜂窝铝镁合金型材企业,使车身减重 15%,成本降低 68%,SU7 Ultra 白车身重量降至 320kg。
- 电池技术:SU7 标准版混装弗迪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电池,Pro/Max 版采用宁德时代神行电池,续航达 835km。
- 智能驾驶:DriveLM 多模态大模型提升复杂路口决策效率 40%,城市 NCA 接管里程降至 0.1 次 / 百公里。
三、市场策略:高端化与生态开放
小米 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起售,三天内大定突破 1.9 万台,超出去年 50 万元以上豪华轿车市场总量的 1/12。雷军坦言,用户愿为小米支付高价 “超出预期”,标志着高端市场的突破。
在生态层面,小米提出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开放智能座舱技术供友商采购,计划通过硬件可插拔升级 + 软件订阅制 + 数据众包模式构建生态壁垒。目前,小米汽车已接入 12 个城市的智能网联监管平台,并与蔚来、小鹏合作建立智驾体验专区。
四、挑战与争议:快速扩张下的隐忧
尽管销量亮眼,小米汽车仍面临多重挑战:
- 售后短板:截至 2025 年 4 月,全国仅 269 家门店,需支撑 18 万辆交付量,用户排队维修、跨城换件现象频发。
- 质量争议:SU7 “断轴门”、电池爆燃事故引发信任危机,部分车主质疑品控与供应链透明度。
- 盈利压力:每辆车亏损约 4 万元,卢伟冰称 “未设定盈利时间表”,但分析师预测若单季度交付 10 万辆且均价 25 万元,毛利率有望达 20%。
五、行业格局:政策与竞争的双重考验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 “两新” 方向,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2 万元,叠加地方政策后,小米 SU7 可享多重优惠。但行业 “内卷式” 竞争加剧,政策引导转向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小米需在价格战中保持技术优势。
在全球市场,小米计划 2027 年进军右舵市场,首推 SU7 与 YU7,目标复制国内爆款经验。但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持续施压,小米需在供应链整合与品牌溢价上突破。
六、雷军的反思与展望
雷军在百人会论坛上反思造车历程:“2020 年决定造车时,所有人都说我们晚了,现在看来刚刚好。” 他强调小米的成功得益于行业技术成熟、用户习惯养成与供应链完善。对于未来,雷军提出三大方向:
- 技术平权:通过供应链整合降低高性能门槛,例如将 1548PS 电机成本压缩至传统方案的 60%。
- 生态开放:共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标准统一。
- 全球化布局:以国内市场为根基,2027 年启动海外战略,优先拓展东南亚、欧洲市场。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汽车正处于 “高速增长与风险并存” 的关键期。雷军通过产能扩张、技术投入与生态开放,试图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复制小米手机的 “性价比 + 生态” 模式。然而,质量管控、售后服务与盈利模式仍是其能否从 “黑马” 蜕变为 “巨头” 的核心挑战。正如雷军所言:“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这场豪赌的成败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