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 2025 年推出的车型中,以SU7 Ultra为代表,其车身强度展现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结合材料创新、结构设计和碰撞测试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车身强度的核心表现:
一、车身材料与结构设计:高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
- 钢铝混合架构与碳纤维应用
小米 SU7 Ultra 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 90.1%,其中车门横梁、门槛梁等关键部位使用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抗拉强度是普通钢材的 4 倍以上。同时,车身覆盖21 处碳纤维部件(如车顶、尾翼、侧裙等),总使用面积达 5.5㎡,整车减重超 599kg,整备质量仅 1900kg,显著提升了轻量化水平。碳纤维材质不仅降低重量,还通过热压罐成型工艺提升了局部刚性,例如 1.7㎡的碳纤维车顶减重 11kg,同时抗扭性能优于传统金属材料。
- 一体化压铸技术
小米自研的9100 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后地板 72 个零件集成压铸为 1 个,焊点减少 840 个,减重 17%,并提升了车身整体刚性。该技术采用 “泰坦合金”(含稀土和锆元素),无需热处理即可满足高强度需求,解决了传统压铸工艺的气孔和热胀冷缩问题。压铸后的后地板配合溃缩区和防撞梁的三段式可维修设计,在中低速碰撞时无需更换大压铸件,高速碰撞时则能有效吸收能量。
- 整车扭转刚度
小米 SU7 Ultra 的整车扭转刚度达到 51000N・m/deg,超过了超级跑车布加迪威龙(50000N・m/deg),这一数据体现了车身在复杂工况下的抗变形能力。其电池横梁和门槛梁采用铝挤压件,后地板一体压铸,三角梁使用压铸铝,共同构建了高刚性笼式车身。
二、碰撞测试与安全性能:第三方验证的可靠性
- C-NCAP 五星认证
小米 SU7 在 C-NCAP(2024 版)测试中获得综合得分率 93.5%,其中乘员保护得分率 94.31%,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在正面 40% 重叠碰撞中,A 柱无变形,乘员舱结构完整,气囊点爆时机精准,车门可正常开启。
- 第三方严苛测试表现
在懂车帝组织的 64km/h 40% 重叠正面碰撞测试中,小米 SU7 的 A 柱保持稳定,电池无起火,乘员舱变形极小,气囊成功弹出。尽管主驾驶气囊点爆时机偏晚(接近头部接触方向盘时弹出),但整体结构评级为 “优秀(G)”,营救指数和车辆结构均获高分。在 80km/h 追尾测试中,后排防撞梁有效吸能,C 柱无损伤,电池包防护完整,获得 “优秀(G)” 评级。
- 电池安全与防护
电池包底部采用防弹级聚脲涂层,耐刮擦和穿刺性能比传统 PVC 涂层提升 10 倍,配合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电池仓上盖与乘员舱地板集成),不仅优化了车身刚性,还通过 1050 项电池安全测试验证,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三、技术创新与行业对比
- 材料创新
小米 SU7 Ultra 的车身材料组合(高强度钢 + 铝合金 + 碳纤维)在同级车型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保时捷 Taycan 的车身扭转刚度为 40000N・m/deg,而 SU7 Ultra 的 51000N・m/deg 更胜一筹。此外,小米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高强耐热镁合金材料(专利申请中),未来可能进一步应用于车身结构件,提升轻量化与强度。
- 智能化安全辅助
除被动安全外,小米 SU7 Ultra 还搭载博世 DPB2.0 智能解耦制动系统和 7 个安全气囊(含远端气囊),配合激光雷达和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驾驶系统,实现了主动避险与碰撞预警功能,间接提升了车身强度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用户关注点与潜在风险
- 轻量化与耐久性
尽管碳纤维和铝合金的使用降低了车身重量,但长期使用中的材料疲劳问题仍需关注。小米通过自研的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实现了压铸件的 2 秒级高精度检测,确保生产一致性。
- 极端工况适应性
小米 SU7 Ultra 的车身设计针对赛道性能优化(如空气动力学套件),但在日常使用中需注意底盘较低的特性,避免托底损伤电池包。官方建议遇到坑洼路面时减速通过,并定期检查悬架和电池防护层。
五、总结
小米 SU7 Ultra 在 2025 年展现了高强度车身与轻量化设计的完美结合,其 51000N・m/deg 的扭转刚度、2000MPa 超高强度钢应用以及碳纤维覆盖件,均体现了行业领先水平。通过 C-NCAP 五星认证和第三方碰撞测试验证,其车身强度在同级车型中具备显著优势。未来,随着 YU7 等新车型的推出,小米汽车有望在车身材料和结构技术上进一步突破,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安全领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