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订单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需求远超预期。根据第三方数据及官方披露信息,以下是关键进展的详细分析:
一、订单总量与交付进展
- 累计未交付订单突破 18 万台
截至 2025 年 4 月底,小米 SU7 系列累计未交付订单达 18 万台,较 2025 年 1 月的 13.2 万台增长 36%。这意味着即使以当前每月 3 万台的交付速度,仍需约半年时间才能消化完积压订单。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 APP 显示,热门车型 SU7 的等车时间已延长至 45 周(约 10 个月),部分高配车型甚至需等待至 2026 年 2 月。
- 新增订单增速稳定
2025 年 1-4 月,小米汽车月均新增订单约 2.4 万台,其中 4 月单周上险量达 7000 台,超越特斯拉 Model Y 和比亚迪汉,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登顶。若这一增速持续,全年新增订单有望突破 28 万份,加上 2024 年累计的 13.5 万台交付量,总订单量可能接近 40 万台。
- 高端车型拉动增长
2025 年 3 月发布的 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售价 52.99 万元)成为新增长点,仅 2 小时即斩获万台订单,成功分流 BBA 用户。截至 4 月底,该车型累计交付超 3000 台,占总交付量的 10.7%,显示出高端市场对小米品牌的认可。
二、产能瓶颈与应对措施
- 现有产能与交付效率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通过双班制生产,月产能已提升至 3.2 万台,但实际交付量受供应链波动影响,4 月交付 2.8 万台,略低于 3 月的 2.9 万台。这一产能水平仅能满足约 60% 的新增订单需求,导致积压订单持续攀升。
- 二期工厂建设进展
小米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Q3 投产,届时年产能将突破 50 万台。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 40 台整车,并引入 AI 质检系统,将良品率提升至 99.8%。若如期投产,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实现月交付量突破 4 万台,加速订单消化。
- 供应链优化与成本控制
小米正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新一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255Wh/kg,成本降低 12%。同时,通过自研大压铸材料和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单车生产成本较竞品低 15%,为价格战提供空间。
三、市场竞争与战略布局
- 价格带覆盖与生态协同
小米 SU7 系列已形成 21.59 万 - 52.99 万元的价格矩阵,覆盖主流市场与高端性能需求。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小米汽车与智能家居设备的互联激活率达 65%,用户可在车内控制扫地机器人、空调等设备,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渠道扩张与服务网络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74 城开设 269 家门店,5 月计划新增 29 家,覆盖宜昌、芜湖等 8 座城市。同时,服务网点增至 132 家,提供 24 小时免费道路救援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 行业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压力:尽管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动力电池成本波动(如碳酸锂涨价导致单车成本增加 2500 元)和芯片短缺风险仍需警惕。
- 竞品冲击:极氪 001、特斯拉 Model 3 等车型在 20 万 - 30 万元市场加速布局,小米需通过技术差异化(如 900V 高压平台、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保持优势。
- 品牌溢价不足:与蔚来、理想等新势力相比,小米汽车的高端化进程仍需时间,SU7 Ultra 的市场接受度将是关键考验。
四、未来展望
根据行业分析师预测,若小米汽车能在 2025 年下半年实现月交付 4 万台,全年交付量有望达到 35 万 - 40 万台,超额完成 30 万辆的目标。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 YU7 SUV 车型上市,小米汽车的产能与产品矩阵将进一步完善,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有望从当前的 4.5% 提升至 7% 以上。然而,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用户体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仍是小米汽车面临的核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