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 SU7 的销量表现持续强劲,市场需求远超预期。以下是基于最新数据和行业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2025 年前四个月销量表现
- 月度交付数据
- 1 月:销量 22,897 辆,环比下降 11.3%,但仍稳居新能源车型销量榜前四。
- 2 月:销量 23,728 辆,连续五个月交付超 2 万辆,在中大型车市场以绝对优势登顶。
- 3 月:销量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创下单月销量新高,1-3 月累计销量达 75,869 辆,同比暴涨 1591.6%。
- 4 月:交付量超 28,000 台,周销量一度突破 7,000 台,但受事故舆论影响,周销量短暂波动至 5,000 台。
- 订单与产能矛盾
截至 4 月底,未交付订单激增至 18 万台,而小米一期工厂月产能仅 2.4 万至 2.5 万台,消化积压订单需约半年时间。这反映出市场需求远超产能,小米正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二期工厂建设(预计年中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加速交付。
二、全年销量预测与目标
- 官方目标调整
小米汽车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其中 SU7 作为主力车型,预计贡献 20 万至 25 万辆销量。这一目标的调整基于 SU7 的持续热销和产能提升计划。
- 第三方机构预测
- 行业分析认为,若产能爬坡顺利,SU7 全年销量有望突破 30 万辆,占小米汽车总交付量的 80% 以上。
- 乘联会数据显示,SU7 在 2025 年一季度中大型车市场占有率达 38.6%,远超奥迪 A6L(22.7%)和比亚迪汉(13%),为全年销量奠定基础。
三、市场竞争力与增长动力
- 产品力优势
- 技术配置:SU7 搭载自研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15 分钟充电 510 公里)和 BEV+Transformer 智能驾驶算法,在性能和智能化方面领先竞品。
- 生态整合:通过 “人车家生态” 闭环,SU7 实现与米家设备的无缝联动,吸引年轻用户(30 岁以下占比超 60%)。
- 产能与供应链
- 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缓解交付压力。
- 供应链协同优化,如宁德时代电池供应稳定,确保生产连续性。
- 市场需求
- 未交付订单持续增长(4 月新增订单 3 万台),显示消费者对 SU7 的认可度。
- 价格优势(21.59 万起)和品牌溢价(小米生态加持)使其在 20 万 - 30 万元区间竞争力突出。
四、挑战与风险
- 产能瓶颈
尽管二期工厂投产,但 2025 年仍可能面临 6 万辆的产能缺口,部分用户等待时间超过 31 周。
- 市场竞争
- 特斯拉 Model Y(26.35 万起)和比亚迪汉(20.98 万起)持续施压,尤其是 Model Y 的降价策略可能分流部分订单。
- 华为鸿蒙智行等新势力品牌快速扩张,加剧市场内卷。
- 舆论风险
4 月的 “坠崖事故” 导致周销量短暂下滑,品牌需加强质量管控和危机公关。
五、总结与展望
2025 年小米 SU7 的销量表现可概括为 **“高增长、强需求、产能紧”**。前四个月累计销量已近 10 万辆,全年有望冲击 30 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象级车型。若小米能有效解决产能问题并维持产品竞争力,SU7 不仅将巩固其在中大型车市场的领先地位,还可能推动小米汽车跻身全球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