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行业动态和公开信息,小米供应链覆盖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机器人及 IoT 设备等多个领域,涉及多家上市公司。以下从核心业务板块梳理关键供应商及合作亮点:
一、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
- 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
- 合作领域:小米手机主摄、超广角及潜望式镜头模组,2025 年供应份额提升至 35%。
- 技术突破:联合研发液态镜头技术,适配小米 15 Ultra 的 120 倍光学变焦需求。
- 韦尔股份(603501.SH)
- 合作领域:豪威科技(旗下子公司)为小米手机、汽车及 AR 设备提供图像传感器芯片,车载 CIS 产品已进入小米汽车供应链。
- 订单增长:2025 年 Q1 车载 CIS 出货量同比增长 120%,主要受益于小米 SU7 及 YU7 车型需求。
- 京东方 A(000725.SZ)
- 合作领域:小米 15 系列 2K OLED 屏幕主力供应商,柔性屏技术适配折叠屏机型。
- 产能布局:成都 6 代柔性屏产线 2025 年投产,优先保障小米高端机型供应。
- 全志科技(300458.SZ)
- 合作领域:扫地机器人、无人机及小爱音箱搭载其 R 系列芯片,2024 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39.83%。
- 技术延伸:为小米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的 G20 Pro 扫地机器人提供 AI 视觉芯片。
二、智能汽车产业链
(一)核心三电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SZ)
- 合作领域:小米 SU7 Max 三元锂电池独家供应商,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800V 高压快充。
- 产能保障:宜宾工厂 2025 年新增 20GWh 产能,优先满足小米汽车需求。
- 比亚迪(002594.SZ)
- 合作领域:弗迪电池供应小米 YU7 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成本较三元锂电池低 18%。
- 技术协同:与小米联合开发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提升续航 8%。
- 汇川技术(300124.SZ)
- 合作领域:小米 SU7 电驱系统供应商,自研 21000rpm V6s 超级电机,扭矩密度行业领先。
- 分拆上市: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拟分拆至创业板,聚焦新能源汽车电驱业务。
(二)智能驾驶与底盘
- 禾赛科技(HSAI.US)
- 合作领域:小米 SU7 搭载其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AT128,探测距离达 200 米,支持城市 NOA 功能。
- 产能规划:上海工厂 2025 年产能扩至 100 万台,小米订单占比超 40%。
- 凯众股份(603037.SH)
- 合作领域:小米汽车底盘悬架减震元件及轻量化踏板供应商,国内市占率超 30%。
- 产能提升:合肥工厂年产能增至 500 万套,2025 年订单金额预计突破 15 亿元。
(三)热管理与零部件
- 银轮股份(002126.SZ)
- 合作领域:小米 SU7 热管理系统核心供应商,产品涵盖电池冷却器、电机油冷器等。
- 技术壁垒:集成式热管理模块使整车能耗降低 12%。
- 拓普集团(601689.SH)
- 合作领域:小米汽车空气悬架系统独家供应商,单车配套价值超 5000 元。
- 客户矩阵:同时服务特斯拉、理想等车企,技术复用能力突出。
三、机器人与 AIoT 设备
- 鸣志电器(603728.SH)
- 合作领域:小米人形机器人 CyberOne 关节电机主力供应商,自研空心杯电机打破海外垄断。
- 产能扩张:南通基地 2025 年投产,规划年产 100 万台机器人电机。
- 奥比中光(688322.SH)
- 合作领域:小米 CyberDog 2 搭载其双目结构光模组,提供环境感知方案。
- 技术突破:3D 视觉传感器精度达 0.1mm,适配工业检测与家庭服务场景。
- 石头科技(688169.SH)
- 合作领域:小米生态链企业,G20 Pro 扫地机器人搭载全志科技芯片,2025 年海外市场占比提升至 55%。
- 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40%,重点布局 AI 大模型与多模态交互技术。
四、材料与精密制造
- 蓝思科技(300433.SZ)
- 合作领域:小米 15 Ultra 陶瓷背板供应商,良率提升至 92%,成本降低 15%。
- 技术升级:引入 AI 质检系统,不良品率降至 0.02%。
- 立讯精密(002475.SZ)
- 合作领域:小米手机 FPC(柔性电路板)核心供应商,2025 年产能扩至 5 亿片 / 年。
- 客户拓展:切入小米汽车线束业务,预计 2026 年贡献营收 10 亿元。
五、生态链与海外布局
- 领益智造(002600.SZ)
- 合作领域:小米手机整机组装(土耳其工厂),2024 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32.14%。
- 产能优势:海外工厂规避关税壁垒,成本较国内低 18%。
- 九号公司(689009.SH)
- 合作领域:小米平衡车、配送机器人核心供应商,自研机器人底盘技术适配小米智能工厂。
- 市场拓展:2025 年欧洲市场营收占比提升至 30%,受益于欧盟 “绿色新政”。
风险与趋势
- 供应链风险:全球芯片短缺、物流成本攀升可能影响交付节奏(如华为 Mate 60 系列抢占台积电 3nm 产能)。
- 技术迭代:小米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磷酸锰铁锂电池预计 2026 年量产,能量密度突破 230Wh/kg。
- 政策红利:中国 “十四五” 规划对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的补贴政策持续加码,利好供应链企业。
以上信息综合自行业报告、公司公告及第三方分析,部分合作细节可能因商业机密未完全公开。建议通过小米投资者关系页面或券商研报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