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 SU7 作为小米跨界造车的首款车型,在市场热度与争议中持续引发关注。结合近期公开信息与用户反馈,其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事故与电池争议
- 高速碰撞爆燃事件
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一起小米 SU7 标准版碰撞后电池爆燃事故,导致车内三人遇难。事故暴露以下问题:
- 电池安全性存疑:标准版随机搭载宁德时代或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已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舆论焦点转向弗迪电池。事故车辆电池未配备 Pro/Max 版的 “电芯倒置技术”(可在碰撞时定向释放能量保护乘员舱),可能加剧热失控风险。
- 智能驾驶系统局限性:事发时车辆处于 NOA(高速领航辅助)状态,系统检测到施工改道路障后发出警报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碰撞。专家指出,标准版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在夜间复杂路况下感知能力不足,且 AEB(自动紧急制动)在人工干预后停止工作,导致 2 秒反应时间内无法有效避险。
- 逃生机制缺陷:碰撞后车门疑似因断电或变形无法打开,尽管车辆配备机械拉手,但用户普遍反映应急操作复杂,缺乏明确指引。
- 官方回应与市场影响
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并公布部分事故数据,但未披露电池供应商具体信息。此次事件导致 4 月交付量环比下滑 3.4%(从 2.9 万台降至 2.8 万台),股价两日暴跌超 25%,用户退订潮涌现。
二、智能驾驶系统信任危机
- 功能定位调整与用户认知偏差
2025 年 5 月 4 日,小米将 SU7 宣传页面中的 “智驾” 统一更名为 “辅助驾驶”,例如 “小米智驾 Pro” 改为 “小米辅助驾驶 Pro”。这一调整响应工信部规范要求,避免误导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能力的预期。然而,用户反馈显示,部分车主仍误将 L2 级辅助驾驶等同于 “自动”,导致事故中未及时接管车辆。
- 系统稳定性问题
- 高速失灵案例:广东、北京等地车主反映,SU7 智驾系统在高速行驶时突发退出,紧急制动功能失效。有车主因系统误判导致追尾,行车记录仪未自动保存关键画面,维权困难。
- 自动泊车故障:2024 年 11 月曾发生大规模自动泊车功能异常,70 余辆 SU7 在泊车时发生碰撞,小米承认系系统 BUG 并承担维修费用,但未公布具体修复进展。
- 硬件配置差异
标准版采用单颗 Orin 芯片(84TOPS 算力)和纯视觉方案,而 Pro/Max 版配备双 Orin 芯片(508TOPS 算力)和激光雷达,硬件成本差距约 30%。这导致标准版在夜间、暴雨等场景下感知能力显著下降,与宣传的 “智驾平权” 形成落差。
三、供应链与产能压力
- 电池混装策略争议
小米为平衡成本与性能,采用 “高低配混装” 策略:标准版随机搭载宁德时代或弗迪电池,Pro/Max 版仅用宁德时代电池。这种策略虽降低成本,但增加热管理复杂性,且供应商信息不透明,售后责任界定困难。例如,弗迪电池未直接回应事故车辆供应问题,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 产能与交付延迟
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未交付订单达 18 万台,而月产能仅 2.5 万台,交付周期拉长至半年以上。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有望提升,但需平衡与新车型 YU7 的资源分配。
四、市场竞争与用户反馈
- 竞品对比劣势
- 极氪 007:800V 平台支持 5.5C 超充(10 分钟补能 473km),标配激光雷达,三电终身质保,对 SU7 Pro/Max 形成直接冲击。
- 智界 S7:鸿蒙座舱 + 华为 ADS 2.0 系统,电吸门、座椅按摩等豪华配置,800V 快充(5 分钟补能 200km),定价与 SU7 重叠。
- 特斯拉 Model 3:品牌影响力强,FSD V12 系统全球数据积累丰富,尽管配置参数落后,但仍吸引科技爱好者。
- 用户满意度分化
- 正面评价:SU7 凭借 21.59 万元起售价、700km CLTC 续航、小米生态联动等优势,连续多月蝉联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榜首。
- 负面反馈:除安全与智驾问题外,用户抱怨售后服务响应慢、配件短缺(如激光雷达需等待 15 天),以及冬季续航达成率低(-20℃环境下仅 47.5%)。
五、官方应对与未来挑战
- 技术改进措施
- 电池安全:计划为标准版升级 “电芯倒置技术”,并加强电池热管理系统测试。
- 智驾优化:通过 OTA 修复自动泊车 BUG,推出 “辅助驾驶能力分级测试”,用户需通过模拟场景培训(如夜间施工路段识别)方可解锁高阶功能。
- 充电网络:加快 600kW 液冷超充站建设,首批覆盖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提升补能效率。
- 品牌信任重建
小米通过 “免费升级机械车门解锁装置”“延长三电质保至 8 年 / 16 万公里” 等措施修复用户信任,但 3 月事故后仍有 18% 意向客户退订,品牌形象受损。
- 法规与行业趋势
工信部 2025 年 4 月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要求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小米需在 2026 年 7 月前完成技术整改。同时,行业加速向 “端到端辅助驾驶” 转型,小米需加快算法迭代以缩小与华为、小鹏的差距。
总结:机遇与风险并存
小米 SU7 作为新势力车型,凭借高性价比与生态优势快速打开市场,但 2025 年的安全事故与技术争议暴露了供应链管理、用户教育、品牌韧性等短板。未来,小米需在以下方面突破:
- 技术透明化:明确电池供应商信息,公开智驾系统能力边界。
- 用户体验优化:缩短交付周期,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升冬季续航表现。
- 品牌重塑:通过第三方安全认证、用户深度参与测试等方式重建信任。
若能有效应对挑战,SU7 仍有望在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