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尚未推出传统燃油车,且从现有信息和战略布局来看,短期内推出燃油车的可能性极低。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的战略重心明确在新能源领域
小米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始终强调 “All in 智能电动” 的战略方向。首款车型 SU7 于 2023 年 12 月发布,定位纯电动智能轿跑,2024 年交付量超 13.5 万辆。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预售价 81.49 万元)和中型 SUV YU7 均为纯电车型,三电系统和智能底盘技术(如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的研发也聚焦电动化。此外,小米正在开发增程式 SUV “昆仑”(预计 2026 年上市),虽外观类似传统燃油车,但本质是增程式电动车,通过燃油发电解决续航焦虑,并非纯燃油车。
二、政策与市场环境不支持燃油车布局
- 政策导向: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 40%,2025 年 “两新” 政策(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继续加码新能源补贴,同时明确 2026 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将调整为减半征收,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全球已有 20 多个国家设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小米若此时涉足燃油车,不仅与国家 “双碳” 目标相悖,还可能错失新能源技术窗口期。
- 市场趋势:尽管燃油车仍占据一定市场份额(2025 年 “五一” 调研显示 69.3% 购车者首选燃油车),但头部车企普遍采取 “油电并行” 策略,通过混动技术过渡。小米则选择直接切入纯电和增程式赛道,以 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的定价冲击三四线城市燃油车市场,通过价格穿透策略争夺份额。其渠道扩张(2025 年新增门店超 70% 位于非一线城市)和生态融合(门店展示智能家居)均围绕新能源车型展开。
三、技术与品牌风险限制燃油车可能性
- 技术资源分散:小米在电动车领域已投入大量研发资源,SU7 的风阻系数(0.195Cd)、续航(700 公里)和智能座舱(HyperOS)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若转向燃油车,需重建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供应链,可能削弱其在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力。
- 品牌认知冲突:小米以 “科技公司” 形象深入人心,SU7 的成功已建立起智能电动车的品牌认知。贸然推出燃油车可能模糊品牌定位,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此外,雷军多次强调 “硬件不赚钱,生态才是未来”,燃油车难以融入小米 AIoT 生态体系。
四、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验证战略选择
传统车企如汉马科技已官宣 2025 年底停产燃油车,专注新能源;长城、吉利等则通过混动技术实现 “油电共生”,但小米选择更激进的纯电路线。从竞争角度看,小米通过增程式技术(如 “昆仑” SUV)可覆盖家庭用户市场,以 15 万元售价复制理想汽车的成功模式,无需依赖燃油车。此外,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的充电网络合作,进一步强化新能源领域的布局。
结论:2025 年小米推出传统燃油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小米的战略重心始终围绕纯电和增程式技术,政策支持、市场趋势及技术资源均指向新能源赛道。若未来有技术路线调整,官方大概率会提前释放信号,但目前尚无相关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