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在多维度测试和实际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同时也存在需关注的改进点。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安全技术与测试表现
- 车身结构与被动安全
小米汽车采用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超 90%,重点区域使用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整车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可有效抵御碰撞变形。在 C-NCAP 2024 版测试中,SU7 Max 以93.5% 的综合得分率位居榜首,乘员保护、VRU(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和主动安全得分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全系标配 7 安全气囊(含远端气囊)、2040mm 超长侧气帘及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设计,在碰撞中能有效降低乘员伤害。
- 电池安全设计
小米汽车电池采用14 层物理防护和 CTB 一体化技术,首创倒置电芯及泄压阀设计,历经 1050 项安全测试(包括挤压、针刺、火烧等),确保无明火、无热蔓延。BMS 安全防护系统通过车云协同预警机制,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避免热失控风险。2025 款 SU7 Ultra 更采用军工级 “防弹涂层” 电池包,在极端场景测试中表现稳定。
- 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
- 硬件配置:SU7 系列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支持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辅助等 16 项主动安全功能,AEB 对行人 / 两轮车的识别准确率达行业领先水平。
- 系统升级:针对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小米将 “智驾” 标识更名为 “辅助驾驶”,明确驾驶员责任,并通过 OTA 升级感知模块三级冗余校验,误触发率降低 68%,同时新增注意力监控(DMS 每分钟扫描 60 次)和驾驶评分体系,限制高风险操作。
- 冗余设计:SU7 Ultra 采用四重冗余制动系统(机械液压 + 电子双备份 + 能量回收),并设置 300 公里 “新手期” 限制(限速 140km/h,禁用赛道模式),强制用户通过安全测试后解锁全功率模式。
- 网络与数据安全
小米构建了整车统一信息安全平台,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定期检测更新以抵御黑客攻击。2025 年推出的 “安全左移” 方案将漏洞检测前置到设计阶段,隐患识别准确率达 98.7%,并通过 AI 模型自适应优化防护策略。
二、争议与改进点
- 召回事件影响
2025 年 1 月,小米因智能泊车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该问题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增加碰撞风险。尽管通过 OTA 修复并提供补偿,但事件暴露了软件测试的局限性,需进一步提升系统稳定性。
- 性能与安全的平衡
SU7 Ultra 的 1548 马力性能引发用户对公共道路安全的担忧。小米通过驾驶权限分级(如赛道模式仅限封闭场地)和强制安全培训应对,但部分用户认为性能限制措施(如动力锁至 900 马力)损害了购车权益,需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间寻求更优解。
- 第三方排名差异
中国汽车质量网 2025 年 Q1 排名中,小米 SU7 以 239 分位列纯电中大型车倒数第一,主要基于故障率和投诉量;而车质网数据显示其投诉率仅万分之 1.7,排名第二。这一矛盾可能源于评价标准差异(如是否包含用户操作失误投诉),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
三、权威认证与行业标杆
- C-NCAP 五星评级:SU7 Max 综合得分率 93.5%,VRU 保护、主动安全等 8 项细分测试进入前 20%。
- C-IASI 全项 G+:在 2023 版严苛测试中,SU7 成为唯一获 3G + 及 A 评级的轿车,侧面碰撞、行人保护等项目表现突出。
- 赛道安全验证: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创下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纪录,同时通过高原、极寒等极端环境测试,热管理和底盘稳定性得到验证。
四、用户教育与长期策略
小米通过安全驾照体系(未通过理论考试不得激活智驾功能)、保险联动机制(安全驾驶评分高可享保费折扣)和强制安全教育视频强化用户安全意识。此外,设立 20 亿 “汽车安全研发基金”,每月公开测试数据,持续优化安全性能。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在硬件防护、主动安全、电池技术等核心领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尤其在碰撞测试和极端场景适应上表现突出。尽管存在软件召回和性能争议,但其快速响应机制和持续技术迭代显示出对用户安全的重视。对于追求高性能与智能体验的用户,小米汽车是可靠选择,但需关注软件更新动态及自身驾驶习惯的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