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品牌存在造假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销量造假
- 压货给经销商:有些车企会把大量车辆压在经销商手里,通过这种方式来虚增销量数据。全国众多经销商累积起来,使得销量数字看似大幅上涨,但实际上这些车并没有真正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 员工刷数据:部分车企员工鼓动亲朋好友下单,车辆运到门店后,定金直接放弃,车也不要了,纯粹是为了刷高销量数据,营造品牌畅销的假象。
产品虚假宣传
- 续航里程夸大:部分电车品牌宣称的续航里程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指出,喊出号称可跑1200公里的电动车,实际上只能跑600公里,数据严重存在落差。
- 生产造假:如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Canoo曾因虚假宣传其在俄克拉荷马州生产电动汽车而备受争议,有员工揭露称工厂并未生产任何汽车,而Canoo声称交付的车辆实际上是由另一家公司制造,其中90%的车辆仅更换了车身贴纸。
订单造假
有汽车品牌内部中层管理人员为了升职,利用公司升职政策漏洞,自掏腰包邀请亲朋好友下单,制造大批无法提车的真实订单,以获得优先升职机会,导致品牌内部积压大量现车,扭曲了品牌价值观,也影响了基层员工的发展。
认证造假
据上观新闻报道,曾有电动自行车个别授权专卖店伪造产品合格证、3C认证证书,给电动自行车加装电池,以篡改参数方式伪造合格证明用于上牌,解除车速限制等情况,这种行为违反了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