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电池虚标与以下因素有关:
测试标准方面
- 测试环境理想化: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多采用C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标准进行续航测试。该测试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虽比旧标准更贴近中国道路环境,但仍存在局限性,如在23℃恒温、等速、低速、中速和高速等特定工况下运行,未考虑实际驾驶中的复杂情况,如极端天气、频繁加减速等,导致测试数据与实际续航有差距。
- 车企定向优化测试:部分车企为使测试数据更“好看”,会对测试过程进行“定向优化”,如调整能量回收逻辑、隐藏真实电量等,使车辆在CLTC测试中表现出色,但消费者在实际驾驶时无法达到该续航水平。
电池技术与质量方面
- 电池性能差异:不同品牌和类型的电池,其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等性能指标存在差异。一些技术不成熟或质量不稳定的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活性会大幅下降,导致续航里程大幅缩水;还有些电池可能存在自放电率高、内阻大等问题,也会影响实际续航。
- 电池老化: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老化,容量会逐渐下降。即使是新电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续航能力也会不如初始状态。而厂家在测试续航时通常使用的是新电池,未考虑电池老化对续航里程的影响。
车辆使用因素方面
- 环境温度:低温会使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度减缓,电池活性降低,导致电池可用容量减小,续航里程缩短。例如,在冬季,部分车型的实际续航可能仅为标称值的50%-60%;夏季高温时,电池散热系统会消耗一定电能,同时高温也会对电池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使续航有所下降。
- 驾驶习惯:急加速、急刹车、长时间高速行驶等不良驾驶习惯会增加电能消耗。高速行驶时,车辆风阻增大,电机需消耗更多电能来维持速度;频繁的加减速会使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更加复杂,也会导致电量消耗加快,从而使实际续航低于标称续航。
- 车载负荷:车辆搭载的乘客、货物越多,以及使用空调、音响等车载电器设备,都会增加车辆的能耗,使续航里程减少。例如,开启空调系统会额外消耗电能,夏季时续航普遍比标称值减少10%左右。
- 路况:在拥堵路况下,车辆频繁启停,电机处于低效运行状态,电能消耗增加;而在山区道路或陡坡路段,车辆需要更多能量来爬坡,也会使续航里程缩短。
企业宣传与市场竞争方面
- 夸大宣传:部分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在宣传时故意夸大电池的续航里程,或未明确说明续航测试的条件和限制,使消费者对车辆的实际续航产生过高期望。
- 市场竞争压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可能会通过提高标称续航里程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而忽视了实际使用中的续航表现。
仪表盘显示与监测系统方面
- “快乐表”问题:部分电车品牌为了让车辆看起来更有吸引力,配置了“快乐表”,即仪表盘显示的续航里程比实际的续航里程高,导致消费者对车辆的续航能力产生误判。
- 电量监测不准确:车辆的电量监测系统可能存在误差,不能准确反映电池的真实剩余电量和可行驶里程。例如,电量显示可能并非根据车辆真实剩余电量匀速减少,导致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判断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