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已形成以北京自建工厂为主导、多地协同发展的格局。根据最新公开信息,其核心生产基地为北京亦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同时武汉工厂正加速建设,未来将构建 “南北双基地” 产能体系。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北京自建工厂:核心产能支柱
1. 一期工厂: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 产能现状: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产能进一步提升至月均 2.2 万辆,全年目标 35 万辆。
- 技术优势:工厂采用大压铸、800V 高压平台等核心技术,支持小米 SU7 等车型的高效生产。例如,一期工厂的压铸车间可实现单次成型大型车身结构件,缩短生产周期。
- 交付能力:当前小米 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已延长至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显示一期工厂正满负荷运转。
2. 二期工厂:产能翻倍的关键增量
- 建设进展: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最快 7 月投产。该工厂紧邻一期,总占地面积约 105 公顷,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超 30 万辆。
- 技术革新:二期工厂引入 AI 质检、智能物流等先进系统,可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例如,其电池车间将采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最新电池技术,支持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包生产。
二、武汉工厂:未来产能扩张的重要拼图
- 规划布局:武汉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规模为相邻小鹏工厂的三倍。该工厂将辐射华中市场,分散供应链风险。
- 建设进度:目前武汉工厂仍处于前期建设阶段,预计 2025 年内启动试生产,但具体投产时间尚未明确。
三、合作与代工:历史探索与现状
- 早期洽谈:2023 年,小米曾与江淮、奇瑞、北汽蓝谷等车企就生产合作进行洽谈,其中与北汽蓝谷的接触较深。
- 资质突破:2024 年 7 月,小米通过工信部审批获得独立生产资质,无需再依赖其他厂商的代工。因此,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完全自主,未与第三方车企合作。
四、产能目标与市场影响
- 2025 年目标:小米计划全年交付 35 万辆,北京基地贡献主要产能,武汉工厂若投产将提供额外支撑。
- 长期规划:小米的终极目标是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武汉工厂及未来可能的其他基地将成为关键增长点。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力为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 + 二期),其年产能超 30 万辆,支撑了小米在新能源市场的快速扩张。武汉工厂虽在建设中,但短期内对产能贡献有限。小米通过自建工厂实现了生产自主化,摆脱了对代工的依赖,这一策略不仅保障了产品质量,也为其智能化、生态化战略提供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