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余姚的布局尚未有官方明确信息披露。从现有公开资料来看,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集中在北京亦庄和武汉,其中北京工厂二期已在 2025 年 4 月完成验收,年产能突破 30 万辆,而武汉工厂则计划生产增程式车型。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小米汽车 2025 年核心动向
- 产能与交付目标
北京亦庄工厂是小米汽车的主力生产基地,2025 年 4 月二期工厂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雷军宣布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其中首款中大型 SUV YU7(6-7 月上市)预计贡献 8.5 万辆。此外,高性能版SU7 Ultra(3 月上市)以 1548 马力、1.98 秒破百的性能成为市场焦点。
- 技术与产品迭代
- 智能驾驶:小米 SU7 全系搭载 L2 级辅助驾驶,SU7 Ultra 配备 Xiaomi Pilot Max 系统,支持高速 / 城市 NOA,算力达 508TOPS。
- 三电系统:自研 V8s 电机、93.7kWh 电池(支持 5.2C 超充),以及碳纤维轻量化车身技术。
- 生态融合:澎湃 OS 实现手机 - 车 - 家互联,AI 大模型端侧部署提升交互体验。
二、余姚的潜在角色
- 生产基地可能性
目前公开信息中未提及余姚有小米汽车工厂。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为北京亦庄(30 万辆 / 年)和武汉(规划中),其中武汉工厂可能承接增程式车型。余姚若存在工厂,可能属于早期规划或未公开的合作项目。
- 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 供应链: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电机)、拓普集团(空气悬架)等,未明确提及余姚本地企业。
- 政策:浙江省内宁波等地提供新能源购车补贴(如置换最高 1.5 万元),但余姚是否有针对性政策尚未披露。
三、市场与竞争格局
- 销量与市场地位
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若达成将跻身新势力前三。YU7 定价 30-4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预计成为主力走量车型。
- 竞争挑战
- 价格战: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持续降价,小米需维持 “高性价比” 策略。
- 产能爬坡: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初期可能面临供应链压力,需确保 YU7 按时交付。
- 技术壁垒: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需进一步突破,以应对华为、小鹏等对手的竞争。
四、未来展望
若余姚未来成为小米汽车的生产或供应链节点,可能涉及以下方向:
- 本地化供应链:吸引电池、电机等零部件企业入驻,降低物流成本。
- 政策合作:地方政府提供土地、税收优惠,支持工厂建设。
- 区域市场拓展:依托长三角经济圈,辐射华东地区销售网络。
目前,小米汽车的重心仍在北京和武汉,余姚的角色尚不明确。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地方政府动态,以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