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所有权归属和控制权格局可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解析:
一、股权结构:小米集团全资控股,雷军绝对主导
- 法律层面的全资子公司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1 年 9 月,是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 100 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雷军。其股权结构通过多层控股架构实现:
- 小米集团(开曼群岛注册) → Xiaomi EV, Inc.(开曼) → Xiaomi EV Limited(香港) →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北京)
这种架构确保小米汽车的控制权完全归属小米集团,而雷军通过持有小米集团 23.4% 的股权及 64.1% 的表决权(A 类股每股 10 票),对小米汽车拥有最终决策权。
- 小米集团(开曼群岛注册) → Xiaomi EV, Inc.(开曼) → Xiaomi EV Limited(香港) →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北京)
- 融资与股权稀释的影响
尽管小米集团在 2025 年 3 月通过 “先旧后新” 方式配售 8 亿股,募资 425 亿港元,但雷军的持股比例仅从 24.1% 微降至 23.4%,且其表决权未受实质影响。此次融资主要用于汽车业务扩张和研发投入,并未改变小米汽车的全资子公司性质。
二、控制权核心:雷军的 “造车铁三角”
- 个人权威与战略决策
雷军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始终亲自带队推动项目。他不仅担任小米汽车法定代表人,还主导关键决策,如工厂选址、技术路线(全域 800V 架构、自研自动驾驶)和产品定价(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起)。
- 团队与资源整合
小米汽车团队初期由 17 位核心成员组成,其中 16 位为小米集团原高管,包括负责供应链的卢伟冰、负责自动驾驶的王川等。这种 “内部孵化” 模式确保小米汽车与集团生态(如米家 IoT、澎湃 OS)的深度协同。
三、业务独立性与生态协同
- 独立运营与品牌定位
小米汽车虽为子公司,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和销售渠道上具有高度独立性。例如,其首款车型 SU7 采用独立设计语言,搭载自研 HyperOS 系统,并通过专属门店(2025 年覆盖 65 城 235 家)进行销售。
- 集团资源的深度赋能
小米汽车共享集团的供应链优势(如宁德时代电池、禾赛激光雷达)、研发能力(2024 年汽车业务研发投入 240 亿元)和渠道网络(小米商城线上导流)。这种协同效应使其在成本控制和用户触达上具备竞争力。
四、未来变量:独立上市与战略投资可能性
- 独立上市的潜在路径
尽管目前无明确计划,但小米汽车若在 2025 年后启动 IPO,可能通过分拆上市引入外部投资者。参考蔚来、小鹏的案例,这将稀释小米集团持股比例,但雷军仍可通过特殊股权结构保持控制权。
- 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为加速全球化布局,小米汽车可能引入产业资本(如宁德时代、高通)或地方政府基金(如北京经开区)。不过,当前公开信息显示其仍以自主融资为主。
五、政策与行业环境的影响
- 外资准入政策
2024 年中国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理论上允许外资控股车企。但小米汽车作为本土品牌,暂未受到外资股权变动的影响。
- 竞争格局
面对特斯拉、比亚迪等对手,小米汽车需通过规模效应(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台)和生态壁垒(车机互联、AIoT)巩固地位。其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长期战略执行。
结论:雷军与小米集团的绝对掌控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所有权归属明确:
- 法律层面: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为小米集团全资子公司。
- 实际控制:雷军通过小米集团的股权架构和个人权威,掌握最终决策权。
- 未来展望:短期内无股权变动计划,但若独立上市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小米集团仍将保持控股地位。
这一格局既体现了雷军对造车事业的坚定投入,也反映了小米集团通过 “手机 ×AIoT× 汽车” 战略构建生态闭环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