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推出的首款新车型是小米 SU7 Ultra,这是一款定位超高端的纯电动性能旗舰轿车,于 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起售价 52.99 万元。作为小米汽车向豪华市场进军的关键产品,SU7 Ultra 在性能、技术和设计上均展现出突破,同时延续了小米 “极致性价比” 的品牌基因。
一、SU7 Ultra:技术与性能的颠覆
1. 性能表现:重新定义量产车极限
- 动力系统:搭载小米自研的三电机四驱系统(两台 V8s 电机 + 一台 V6s 电机),综合最大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成为全球加速最快的量产四门轿车。
- 赛道级配置:标配赛道版散热系统、碳陶刹车、纽北调校底盘,可直接上赛道。其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创下 2 分 09 秒 944 的圈速纪录,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成为 “上赛最速量产车”。
- 电池技术:采用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支持 5.2C 高倍率充电,10 分钟补能 300 公里,CLTC 续航最高达 810 公里。
2. 智能与安全:全场景科技赋能
- 智能驾驶:搭载 Xiaomi HyperOS 智能座舱系统,配备骁龙 8295 芯片,支持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泊车场景。
- 主动安全:新增 “误踩油门抑制” 功能,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自动制动;车身采用热成型钢与碳纤维混合结构,满足全球五星安全标准。
3. 设计与配置:豪华与个性的平衡
- 外观:提供闪电黄、太空银等 5 种配色,21 英寸锻造轮毂,21 处碳纤维部件可选,风阻系数低至 0.18Cd。
- 内饰:采用 Alcantara 超纤材质、碳纤维方向盘,标配 16.1 英寸中控屏和 7.1 英寸可翻转仪表盘,支持小米生态无缝互联。
二、市场与销量:现象级爆款延续
1. 销售表现
- 订单火爆:SU7 Ultra 上市 2 小时大定突破 1 万台,3 天内锁单超 1.9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 1 万台的销售目标。
- 用户画像:50% 用户来自 BBA(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换购,女性用户占比约 20%,客单价集中在 55-60 万元。
2. 价格策略
- 定价逻辑:雷军表示 52.99 万元的定价旨在覆盖 BBA 中高端用户,同时通过 “锚定效应”(预售价 81.49 万元→正式售价 52.99 万元)提升性价比感知。
- 版本差异:纽北限量版售价 81.49 万元(含赛道套件),竞速套装需额外支付 10 万元,计划挑战纽北量产车圈速纪录后上市。
三、2025 年第二款新车型:小米 YU7(SUV)
除 SU7 Ultra 外,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5 年 6-7 月推出首款 SUV 车型YU7(中文名 “御 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售价预计 30-40 万元。其核心亮点包括:
- 设计:沿用 SU7 家族式风格,配备隐藏式门把手、尾翼及米字型大灯,车身尺寸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
- 性能: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
- 智能化:搭载 PHUD 抬头显示、贯穿式中控屏,配备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对标特斯拉 Model Y。
尽管 YU7 因产能分配和市场策略调整缺席 2025 上海车展,但小米官方表示其将 “以最好的状态上市”,预计 6 月开启预售,7 月启动交付。
四、供应链与产能:支撑爆款的底层逻辑
1.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比亚迪(磷酸铁锂)。
- 电机:汇川技术(V6s)、小米自研 V8s。
- 智能驾驶:地平线芯片、禾赛科技激光雷达。
2. 产能爬坡
- 小米北京工厂月产能已提升至 2.5 万辆,SU7 系列累计交付超 18 万辆,2025 年目标冲击 35 万辆。
- YU7 量产前需预留 2 个月产线调试时间,预计下半年产能逐步释放。
五、挑战与争议:安全与品牌高端化
1. 安全事件影响
-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SU7 智驾系统未及时接管导致 3 人死亡)和 4 月徐闻碰撞起火事件,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股价一度下跌 20%。
- 小米回应称事故原因仍在调查,同时强调 SU7 Ultra 新增 “误踩油门抑制” 功能,提升主动安全性能。
2. 品牌认知升级
- 雷军在 SU7 Ultra 发布会上强调 “高端化是小米的长期战略”,但 52.99 万元的定价仍被部分消费者认为 “性价比过高,缺乏豪华感”。
- 小米通过赛道成绩(如纽北圈速)和高端配置(碳纤维、碳陶刹车)试图重塑品牌形象,但需在用户心智中建立 “技术标杆” 认知。
总结:2025 年小米汽车的双轮驱动
2025 年,小米汽车以SU7 Ultra和YU7形成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
- SU7 Ultra:巩固性能标杆地位,吸引 BBA 用户,推动品牌高端化。
- YU7:切入主流 SUV 市场,扩大用户基数,提升销量规模。
通过技术突破、产能保障和精准定价,小米正试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复制手机领域的 “爆款逻辑”,但其能否在安全、品牌溢价和供应链管理上持续突破,将决定其长期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