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su7和汉ev

2025-04-28 23:37:16  阅读 14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小米 SU7 与比亚迪汉 EV 的对比,可从技术迭代、用户需求适配、市场定位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最新产品动态与行业趋势,两者呈现出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一、核心技术对比


1. 动力与续航


  • 小米 SU7:2025 款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最大功率 1138kW,0-100km/h 加速 1.98 秒,CLTC 续航 630km,支持 480kW 超充(10%-80% 仅需 10.8 分钟)。标准版车型续航达 800km(CLTC),高速实测续航 495km(平均车速 97.7km/h),电耗 15kWh/100km。
  • 汉 EV:2025 款升级第五代 DM 技术,纯电续航 701km(CLTC),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300km,百公里加速 7.9 秒。新增 DiPilot 300 智驾系统,配备激光雷达与 Orin-X 芯片,算力 254TOPS。

2. 智能驾驶


  • 小米 SU7:全系标配 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系统,支持城市 / 高速 NOA、记忆泊车,硬件包括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508TOPS 算力芯片。但需注意,当前市售车型仍属 L2 级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监控。
  • 汉 EV:顶配车型搭载 DiPilot 300,实现 L2.5 级辅助驾驶,新增城市领航辅助与代客泊车功能,通过 OTA 升级持续优化。

3. 电池技术


  • 小米 SU7:采用三元锂电池(101kWh),能量密度 146.87Wh/kg,电池保修 8 年或 16 万公里。
  • 汉 EV:搭载磷酸铁锂 “刀片电池”(85.44kWh),通过针刺实验,电池保修首任车主不限年限 / 里程。

二、用户场景适配


1. 性能与操控


  • 小米 SU7:双叉臂 + 五连杆悬架、265/35 ZR21 宽胎、碳纤维组件(Ultra 版),赛道模式下最大下压力 285kg,操控极限接近超跑。
  • 汉 EV:前麦弗逊 + 后五连杆悬架,调校偏向舒适,适合家庭用户。用户反馈高速隔音优秀,但避震偏硬。

2. 空间与舒适性


  • 小米 SU7:轴距 3000mm,后备箱容积 493L,配备 50W 无线快充、AR-HUD、杜比全景声。
  • 汉 EV:轴距 2920mm,后排腿部空间宽裕,标配 PM2.5 绿净系统、CN95 滤芯,健康座舱认证。

3. 价格与配置


车型指导价续航(CLTC)核心配置
小米 SU7 2024 款四驱 Max29.99 万800km双电机四驱、激光雷达、L2 智驾、空气悬架
汉 EV 2025 款 701KM 智驾型23.58 万701km800V 平台、刀片电池、DiPilot 300、座椅通风

三、市场与服务体系


1. 销量与口碑


  • 汉 EV:2025 年 2 月销量 10,444 辆,中大型车销量第二,用户反馈续航扎实(实际 450km)、维修成本高(前灯组更换 4880 元)。
  • 小米 SU7:2024 款上市后月销稳定在 5,000 辆左右,用户认可其智能生态与性能,但售后服务网点较少(主要依托小米之家)。

2. 售后服务


  • 小米:2024 年售后服务能力排名第一,提供 24 小时救援、代步车服务,部分城市支持上门取送车。
  • 比亚迪:依托全国 2,000 + 服务网点,电池终身保修政策吸引力强,但部分用户反映维修周期长。

3. 保值率


  • 汉 EV:1 年保值率约 76%,优于行业平均水平(65%),电池技术成熟是主要优势。
  • 小米 SU7:因上市时间短,保值率数据尚未明确,但科技配置迭代快可能影响长期残值。

四、决策建议


推荐小米 SU7 的场景:


  • 追求极致性能(如赛道驾驶)、智能生态(米家联动)、长续航需求(高速通勤)。
  • 适合科技爱好者,能接受较高购车成本与新品牌风险。

推荐汉 EV 的场景:


  • 家庭用户重视空间、安全、售后便利性。
  • 预算有限但需要长续航(701km)与 800V 快充。

试驾注意事项:


  1. 智驾体验:小米 SU7 的城市 NOA 需选装,汉 EV 的 DiPilot 300 在复杂路况下的接管频率。
  2. 充电兼容性:小米 SU7 支持 480kW 超充,但需确认本地充电桩覆盖;汉 EV 兼容主流 800V 桩。
  3. 售后服务:小米用户需评估所在城市服务网点密度,比亚迪用户可关注维修等待时间。

五、行业趋势洞察


  1. 技术融合:2025 年高阶智驾(L2.5-L3)将加速普及,小米与比亚迪均通过 OTA 提升功能。
  2. 市场分化:10-20 万元市场以汉 EV 为主,30 万元以上小米 SU7 面临特斯拉 Model S、蔚来 ET7 竞争。
  3. 政策影响:新能源补贴退坡后,比亚迪依托规模效应维持价格优势,小米需通过生态绑定提升用户粘性。

综上,2025 年小米 SU7 与汉 EV 分别代表科技新势力与传统巨头的电动化转型路径,用户可根据性能偏好、使用场景与品牌信任度做出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634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