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已进入市场一年有余,其 2025 年的表现持续引发关注。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交付与产能:2025 年首批交付量突破预期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4 月 3 日启动交付以来,市场需求持续旺盛。2025 年第一季度,SU7 累计交付量达 75,869 辆,单月交付量连续六个月超过 2 万辆,3 月更是突破 29,000 台。这一成绩使其在中大型轿车市场中以绝对优势领跑,远超奥迪 A6L、奔驰 E 级等传统豪华车型。
2025 年首批 SU7(1-3 月生产批次)的产能主要来自北京亦庄一期工厂,该工厂年设计产能 30 万辆,目前月产能已提升至 1.5-2 万辆。随着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竣工、7 月投产,小米汽车全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为下半年交付加速奠定基础。
二、产品迭代:SU7 Ultra 上市与标准版优化
2025 年 2 月 27 日,小米推出旗舰车型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定位 “地表最强四门跑车”。该车搭载三电机系统(前 288kW + 后 850kW),最大功率 1138kW(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CLTC 续航 630 公里,配备 800V 高压平台、双腔空气悬架、碳纤维套件等顶级配置。4 月 28 日,福建首台挖孔版 SU7 Ultra 交付,雷军亲自转发提车视频,引发市场热议。
标准版车型(21.59 万元起)在 2025 年未进行硬件升级,但通过 OTA 修复了此前召回的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问题(2024 年 2 月至 11 月生产批次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0,931 台)。此外,小米与弗迪电池达成二供协议,标准版磷酸铁锂电池供应稳定性提升,交付周期缩短至 8-12 周。
三、用户反馈:性能与体验的双重突破
1. 核心优势
- 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HyperOS 系统流畅度领先,支持语音连续识别、可见即可说等功能,与小米生态设备无缝互联。
- 动力表现:后驱版加速迅猛(7.0 秒破百),四驱 Max 版(29.99 万元)更是以 3.2 秒破百的成绩碾压同价位竞品。
- 续航能力:CLTC 工况下标准版续航 700 公里,实际高速续航达成率约 85%,配合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优化,补能效率提升。
2. 待改进点
- 舒适性:底盘调校偏硬,路感过于清晰,细碎震动过滤不足,部分用户反馈 “乘坐体验不如特斯拉 Model 3”。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决策逻辑仍需优化,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NOA 系统虽提前 4 秒预警但未能避免碰撞,引发对安全性的讨论。
- 细节设计:SU7 Ultra 的碳纤维部件易刮蹭、需人工洗车,标准版无座椅通风功能,部分用户认为 “性价比未完全拉满”。
四、市场策略:产能扩张与全球化试水
2025 年,小米汽车以 “35 万辆交付目标” 为核心,采取以下策略:
- 产能攻坚:二期工厂投产后,月产能将提升至 3 万辆,重点保障 SU7 Ultra 和下半年上市的 SUV 车型 YU7 的供应。
- 价格锚定:标准版保持 21.59 万元起售,通过 “生态套装” 选装(含 AR-HUD、后排小桌板等)提升单车利润。
- 全球化布局:SU7 Ultra 计划进军欧洲市场,借助纽伯格林北环赛道成绩提升品牌溢价,东南亚市场则侧重性价比车型。
五、竞争与挑战
- 内部压力:SU7 订单池仍积压超 15 万辆,若 YU7 上市后需求爆发,可能导致产能分配失衡。
- 外部竞争:华为智界 R7、极氪 007 改款等竞品降价,加剧中高端市场内卷;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降至 26 万元,进一步挤压中端市场。
- 盈利压力:2024 年小米汽车单车亏损 3.77 万元,需依赖规模效应实现盈亏平衡。
总结:2025 年首批 SU7 的市场地位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9 万辆的销量成为中大型轿车市场的 “现象级产品”,其成功源于精准的价格定位(21.59 万起)、生态协同优势(手机 - 车机互联)和产能快速爬坡能力。然而,随着竞品入局和用户需求升级,小米需在舒适性、智能驾驶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以巩固市场地位。对于消费者而言,SU7 仍是 20 万 - 30 万元价位段的高性价比选择,尤其适合追求科技感和生态联动的年轻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