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小米汽车供应链最新动态及公开信息,其核心零部件概念股可分为以下六大领域,涵盖电池、电驱动、智能驾驶、底盘系统、车身结构及充电网络等关键环节,以下为具体标的及合作亮点:
一、动力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SZ)
- 核心合作: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Ultra 三元锂电池(101kWh 版本),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支持超快充(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产能布局:宁德时代宜宾基地为小米汽车专属产线年产能达 45GWh,可满足 30 万辆车型需求。
- 技术壁垒:神行电池技术(4C 超充)适配小米高端车型,能量密度提升至 255Wh/kg。
- 比亚迪(002594.SZ)
- 合作模式:旗下弗迪电池供应 SU7 标准版磷酸铁锂电池(73.6kWh),成本较三元锂低 18%。
- 产能规划:重庆弗迪工厂为小米汽车预留年产能 20GWh,覆盖入门级车型。
- 技术迭代:刀片电池通过 CTB 技术将车身扭转刚度提升至 40500N・m/°,适配小米 SU7 的运动化调校。
- 亿纬锂能(300014.SZ)
- 潜在机会:参股公司湖北亿纬动力进入小米 SU7 电池 Pack 二级供应商名单,提供电池模组结构件。
- 技术储备:4680 大圆柱电池样品已通过小米汽车测试,计划 2025 年 Q4 量产。
二、电驱动与动力系统
- 汇川技术(300124.SZ)
- 核心供应:SU7 Ultra 双电机四驱版搭载汇川联合动力 V6s 超级电机(转速 21000rpm),综合功率 508kW。
- 市场份额:小米汽车电驱动系统采购占比达 65%,2025 年订单金额预计超 80 亿元。
- 技术优势:电机效率达 97.5%,适配小米汽车 “零百加速 2.78 秒” 的性能需求。
- 威孚高科(000581.SZ)
- 间接合作:通过参股企业联合汽车电子供应 SU7 基础版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覆盖 150kW 单电机车型。
- 产能提升:无锡基地新增年产 30 万台电驱系统产线,2025 年 Q2 投产。
三、智能驾驶与座舱
- 德赛西威(002920.SZ)
- 核心产品:为小米 SU7 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搭载高通 8295 芯片),支持多屏联动及 AR-HUD。
- 技术突破:2025 年 Q1 交付的 SU7 Ultra 车型将升级至双 Orin-X 芯片方案,算力达 508TOPS。
- 市场份额:小米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采购占比超 70%。
- 中科创达(300496.SZ)
- 合作内容:深度参与小米澎湃 OS 车载系统开发,提供底层操作系统及中间件。
- 技术壁垒:支持小米汽车 “人车家全生态互联” 功能,实现手机、车机、智能家居无缝切换。
- 高通(QCOM.US)
- 芯片供应:骁龙 8295 芯片(10nm 工艺)为小米 SU7 智能座舱核心处理器,AI 算力达 30TOPS。
- 技术升级:2025 年 Q3 量产的骁龙 8397 芯片(4nm 工艺)将用于小米下一代车型,AI 算力提升至 120TOPS。
四、底盘与车身结构
- 凯众股份(603037.SH)
- 核心产品:SU7 全系标配凯众股份线控制动系统(EMB),响应时间较传统液压系统缩短 40%。
- 产能规划:合肥工厂年产能提升至 500 万套,2025 年 Q2 投产。
- 技术优势:集成 ABS、ESP 功能,支持小米汽车 “One-Pedal” 驾驶模式。
- 华域汽车(600741.SH)
- 供应范围:为小米 SU7 提供铝合金副车架、转向节等底盘结构件,单车价值量约 3500 元。
- 产能布局:上海汇众工厂为小米汽车专属产线年产能达 40 万套。
- 模塑科技(000700.SZ)
- 合作模式: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供应 SU7 保险杠及外饰件,重庆工厂年产能 150 万套。
- 技术亮点:采用 IMD 模内装饰技术,提升外饰件耐候性及质感。
五、热管理与轻量化
- 三花智控(002050.SZ)
- 核心产品:SU7 Ultra 搭载三花智控七通阀热管理系统,冬季续航提升 18%。
- 技术突破:集成热泵、PTC 加热及电池预加热功能,系统能效比达 3.8。
- 沃特股份(002886.SZ)
- 材料供应:SU7 Ultra 全车使用 710kg 碳纤维复合材料(车顶、尾翼等),单车价值量超 7.1 万元。
- 技术壁垒:自主研发 48K 大丝束碳纤维量产技术,成本较传统材料低 25%。
六、充电网络与补能
- 特锐德(300001.SZ)
- 合作内容:特来电为小米汽车提供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接入充电桩超 80 万根。
- 技术亮点:支持即插即充、V2G 车网互动功能,2025 年 Q1 上线 “小米超充地图”。
- 万马股份(002276.SZ)
- 供应范围:星星充电为小米汽车提供液冷超充桩(600kW),充电功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 产能规划:浙江工厂年产能达 10 万套,2025 年 Q3 投产。
风险与机遇
-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可能导致现有供应商份额变动。
- 产能爬坡压力:小米汽车 2025 年 35 万台交付目标对供应链产能提出高要求。
- 政策红利: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续至 2027 年,叠加地方补贴,刺激终端需求。
建议重点关注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电驱动)、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凯众股份(底盘)、** 沃特股份(轻量化)** 等技术壁垒高、订单确定性强的标的,同时跟踪小米汽车产能释放节奏及供应链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