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退车事件主要围绕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争议及品牌信任危机展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件核心矛盾与典型案例
- 制动系统故障与退车争议
2025 年 3 月,多位小米 SU7 车主反映车辆在行驶中出现刹车失灵、电子系统故障等问题。例如,杭州车主在高速智驾模式下遭遇车辆无故急刹导致追尾,小米仅以 “系统误识别” 解释并拒绝担责。更严重的案例中,厦门车主提车仅 39 公里即因驱动系统故障抛锚,售后以 “无法维修” 为由要求退车,且无法提供换车服务,暴露了产能不足与售后网络薄弱的问题。此类事件中,小米的 “接头接错”“重新掰回” 等轻描淡写的回应,被质疑缺乏对技术问题的系统性反思。
- 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争议
小米 SU7 的智驾功能多次引发事故,如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车辆因系统误判障碍物导致碰撞,但官方未公开详细技术分析。2025 年 5 月,小米紧急将 “智驾” 宣传改为 “辅助驾驶”,并新增安全提示,承认此前存在夸大宣传,这一调整被视为对工信部监管要求的被动响应。
- 售后服务网络滞后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需服务 18 万车主,平均单网点服务 5500 台车,远超行业标准。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个月,湖北车主跨城 700 公里换尾灯,配件垄断与高价进一步加剧用户不满。
二、退车事件的深层原因
- 技术验证不足
小米 SU7 的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因软件策略缺陷导致 3.1 万辆车召回,暴露核心功能测试不充分。硬件方面,激光雷达交付即故障、360 度影像误判安全距离等投诉超 2000 例,部分案例中售后推诿责任。
- 产能与供应链压力
北京工厂月产能仅 2 万辆,2025 年 30 万辆的交付目标存在巨大缺口。武汉第三工厂因合作受阻停滞,导致交付周期延长至 31 周,用户耐心被消磨。
- 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小米采用 “1+N” 服务模式,但代运营及服务触点扩展困难,2024 年承诺的 80 城覆盖未达标。移动服务车等高成本模式难以为继,数字化服务能力落后于特斯拉等竞品。
三、小米的应对措施与争议
- 被动的危机处理
- 退车与补偿:部分案例中,小米选择退车并承担保险费用,但更多情况下以 “不符合退车条件” 拒绝退换,仅提供维修。
- 召回与升级:2025 年 1 月召回 3.1 万辆 SU7,通过 OTA 修复智能泊车问题,但未涉及制动系统等核心安全缺陷。
- 品牌形象维护
- 宣传调整:将 “智驾” 改为 “辅助驾驶”,强调驾驶员全程监控责任,以符合工信部规范。
- 网点扩张:2025 年 5 月计划新增 29 家门店,覆盖三线城市,但服务中心数量仍不足。
- 用户信任危机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用户对小米的投诉集中在 “定金不退”“交付混乱”“虚假宣传” 等问题,部分车主因质量担忧要求退还定金,但遭小米拒绝。
四、事件影响与行业启示
- 市场表现
2025 年 4 月小米交付量超 2.8 万辆,虽环比下降,但累计销量仍破 10 万辆,位列新能源品牌第七。然而,车险保费上升(如 SU7 Max 首年保费近 8000 元,高于同价位竞品)反映出市场对其安全性的担忧。
- 行业警示
- 新势力通病:销量狂奔与服务滞后的矛盾在理想、小鹏等品牌中同样存在,小米事件凸显行业需平衡扩张速度与质量把控。
- 技术透明化:智能驾驶的 “重营销轻验证” 模式可能引发信任危机,车企需公开事故数据并完善用户反馈机制。
- 监管升级
工信部加强对智能驾驶宣传的规范,禁止使用 “智驾”“自动驾驶” 等术语,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小米等品牌调整宣传策略。
五、用户建议与未来展望
- 消费者:购车前需仔细了解质保政策,保留销售承诺证据;遇质量问题可通过 12315 或市场监管总局投诉,必要时联合维权。
- 小米:需加速服务网络扩张,建立全链路品控体系,公开技术缺陷数据,以重建用户信任。
- 行业:智能汽车需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间找到平衡,避免重蹈 “乐视式” 流量驱动陷阱。
小米退车事件不仅是个案,更是新势力车企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的系统性挑战的缩影。未来,能否从 “流量营销” 转向 “质量与服务驱动”,将决定其在智能汽车赛道的最终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