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 25 日,小米汽车的未交付订单量已超过18 万辆,这一数据来源于多个权威第三方统计和接近小米的汽车博主爆料。具体来看,小米汽车自 2024 年 3 月首款车型 SU7 上市以来,累计订单量已突破 38 万辆,但受限于产能爬坡速度,截至 2025 年 3 月 16 日仅交付 19.6 万辆,积压订单量达 18.4 万辆。尽管 4 月交付量达到 2.8 万台的新高,但新增订单仍在持续增长,导致欠车数量进一步累积。
一、欠车数量的动态变化与核心原因
- 订单积压的持续扩大
小米汽车的订单积压呈现 “越欠越多” 的趋势。2024 年全年订单 24.8 万辆,交付 13.5 万辆,欠车 11 万辆;到 2025 年 2 月底,欠车数量增至 15 万辆。而到 4 月 25 日,未交付订单已突破 18 万辆,较 3 月初的 15 万辆增长了 20%。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小米汽车的订单增速远超产能提升速度:2025 年单周新增订单多次突破 1 万份,3 月新增订单超 5 万辆,而北京工厂年产能仅 30 万辆,实际月产能在 2.5 万至 3 万辆之间。
- 产能瓶颈的核心制约
小米汽车的产能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 工厂建设进度滞后: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原计划 2025 年中投产,但因武汉第三工厂与东风合作受阻,整体产能爬坡速度不及预期。
- 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SU7 Ultra 的碳纤维前舱盖、智能驾驶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或独家供应商,导致顶配车型交付周期长达 34-37 周(约 8-9 个月)。
- 供应链管理挑战:尽管小米投资了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企业,但自研电机 V8、智能驾驶芯片等仍依赖外部合作,良品率波动影响生产效率。
二、交付周期与用户影响
- 交付周期的显著延长
目前,小米 SU7 标准版的等车时间已达 31-34 周(约 7-8 个月),Max 版为 25-28 周,而 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因碳纤维部件产能不足,交付周期长达 34-37 周。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如小鹏、理想等品牌的交付周期普遍在 12-16 周),导致用户耐心被消磨,部分消费者选择转单竞品。
- 用户投诉与信任危机
交付延迟引发了大量用户不满。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部分消费者因销售人员承诺的交付时间与实际不符,要求退还定金或加速交付,但小米以 “订单有效期”“排产规则” 为由拒绝,进一步激化矛盾。此外,3 月底安徽高速 SU7 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功能的宣传与实际能力的差距,用户对 “智驾” 功能的误解加剧了信任危机。
三、小米的应对措施与未来展望
- 产能提升计划
- 工厂扩建:北京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武汉工厂重启谈判,计划 2026 年建成投产,形成 “北京 + 武汉” 双基地模式。
- 供应链优化:小米正加速与宁德时代、博世等核心供应商的合作,同时自研碳化硅芯片、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以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 生产效率提升:通过双班制、产线自动化改造,北京工厂日产能已从 2024 年的 854 辆提升至 2025 年 4 月的 951 辆,并计划在 6 月实现日产能 1200 辆。
- 新车型与市场策略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将于 2025 年 6 月上市,预计起售价 25 万元,首批 5000 台创始版已预售完毕。分析师预测,若 YU7 能稳定月销 1.5 万台,将为小米汽车冲击年销 35 万目标提供关键支撑。此外,小米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联动,强化智能出行体验,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其产品。
- 售后服务与用户安抚
小米加速扩张服务网络,4 月新增 34 家门店,全国门店总数达 269 家,服务网点增至 132 家。同时,推出五一出行保障、免费道路救援等服务,试图缓解用户不满。
四、行业对比与潜在风险
- 市场表现与竞争地位
尽管面临产能压力,小米汽车 2025 年前四个月累计交付量突破 10 万辆,稳居新能源品牌销量第七,单月交付量位列新势力第一梯队。其 SU7 车型以 21.59 万 - 52.99 万元的价格覆盖主流市场与高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 潜在风险与挑战
- 竞品挤压: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通过降价和技术迭代抢占市场,而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在交付效率和智能化体验上更具优势。
- 亏损压力:小米汽车单辆亏损约 4.5 万元,2025 年预计亏损超 62 亿元,远超蔚小理三家总和。若产能无法提升,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亏损可能进一步扩大。
- 政策与舆论风险: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宣传的强监管、用户对质量问题的投诉,以及供应链波动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小米汽车的市场口碑和交付进度。
总结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未交付订单量已超过18 万辆,主要受限于产能瓶颈和供应链挑战。尽管小米通过工厂扩建、供应链优化和新车型推出试图缓解压力,但交付周期仍长达 7-9 个月,用户流失风险加剧。未来半年,随着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和 YU7 上市,小米能否实现年销 35 万目标,将取决于其产能爬坡速度与市场需求的平衡能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若选择小米汽车,需做好长期等待的准备;对于投资者,需关注其亏损收窄与技术迭代的进展。
